编辑推荐
本教材是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照非电类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教材压缩了一些对于非电类专业过高过深的内容及一些繁杂的运算,突出了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并增加了一些电子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既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概貌,又能结合实际运用,重点学习一些基础理论,为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奠定基础,这一出发点与21世纪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既有较深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是相吻合的。
全书分为两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为模拟电路,内容包括绪论、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基础、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第二部分为数字电路,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引论、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书中注有“*”号处,是选讲内容,可根据学时多少,决定取舍。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模拟电路,内容包括绪论、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基础、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第二部分为数字电路,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引论、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
本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计算的介绍,力求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图形符号均采用了新国标,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非电类各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模拟电路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技术概述
1.1.1 电子技术
1.1.2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1.1.3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1.4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
1.1.5 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
1.1.6 电子系统
1.2 电路模型
1.3 电子电路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1.4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第2章 半导体器件基础
2.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1.1 本征半导体
2.1.2 杂质半导体
2.1.3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2.2 晶体二极管
2.2.1 晶体二极管的结构、符号、类型
2.2.2 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与等效电路
2.2.3 晶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4 晶体二极管的温度特性
2.2.5 晶体二极管的应用
2.2.6 稳压管
2.3 晶体三极管
2.3.1 晶体三极管的结构、符号、类型
2.3.2 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及放大作用
2.3.3 晶体三极管的伏安特性与等效电路
2.3.4 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3.5 晶体三极管的应用
2.4 场效应管
2.4.1 场效应管的结构、类型
2.4.2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2.4.3 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
2.4.4 场效应管的符号表示及主要参数
习题
第3章 放大电路基础
3.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3.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3.2.1 共发射极组态基本放大电路的构成
3.2.2 共发射极组态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3.1 静态和动态
3.3.2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3.3.3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3.3.4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图解分析法
3.3.5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小信号模型法
3.4 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3.4.1求电压增益
3.4.2 求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3.5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放大电路
3.5.1 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
3.5.2 分压式偏置电路
3.6 共集电极电路和共基极电路
3.6.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
3.6.2 共基极放大电路
3.6.3 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比较
3.7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7.1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3.7.2 波特图
3.7.3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3.8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3.8.1 FET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3.8.2 FET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3.9 多级放大电路
3.9.1 多级放大电路概述
3.9.2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
3.9.3 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3.9.4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10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3.10.1 增益
3.10.2 输入电阻
3.10.3 输出电阻
3.10.4 带宽(通频带)
3.10.5 非线性失真
3.10.6 最大输出功率
习题
第4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
4.2 反馈的分类
4.2.1 正反馈和负反馈
4.2.2 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4.2.3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4.2.4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4.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增益
4.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4.4.1 提高增益的稳定性
4.4.2 减小非线性失真和噪声
4.4.3 扩展放大电路的通频带
4.4.4 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习题
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5.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构成
5.1.1 差分式放大电路
5.1.2 差分式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5.1.3 偏置电路
5.1.4 功率放大电路
5.2 集成运算放大器
5.2.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符号
5.2.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5.2.3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5.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运算电路
5.3.1 求和运算电路
5.3.2 减法运算电路
5.3.3 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
*5.3.4 对数电路和指数电路
5.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5.4.1 电压比较器
*5.4.2 非正弦波产生电路
习题
第6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6.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
6.1.1 产生振荡的条件
6.1.2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起振与稳定过程
6.1.3 正弦波振荡电路与负反馈自激振荡电路的区别
6.2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分类和分析方法
6.2.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6.2.2 振荡电路的分析方法
6.3 RC振荡电路
6.3. 1 文氏桥式振荡电路
6.3.2 RC移相式振荡电路
6.3.3 双T式振荡电路
6.4 LC振荡电路
6.4.1 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响应
6.4.2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
6.4.3 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
6.4.4 电容三点式比振荡电路
*6.5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6.5.1 石英晶体简介
6.5.2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习题
第7章 直流稳压电源
7.1 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组成
7.2 整流电路
7.2.1 半波整流电路
7.2.2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7.2.3 桥式全波整流电路
7.3 滤波电路
7.3.1 电容滤波
7.3.2 其他滤波电路
7.4 稳压电路
7.4.1 稳压管稳压电路
7.4.2 晶体管串联型稳压电路
*7.4.3 晶体管开关型稳压电路
7.4.4 集成稳压电路
习题
第二部分 数字电路
第8章 数字逻辑基础
8.1 数制与BCD码
8.1.1 常用数制
8.1.2 几种简单的编码
8.2 逻辑代数基础
8.2.1 基本逻辑运算
8.2.2 复合逻辑运算
8.2.3 逻辑电平与正、负逻辑
8.2.4 基本定律和规则
8.2.5 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
8.2.6 逻辑函数的化简
习题
第9章 组合逻辑电路
9.1 由基本逻辑门构成的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9.1.1 组合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9.1.2 组合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
9.2 MSI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
9.2.1 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9.2.2 编码器
9.2.3 译码器
9.2.4 数据选择器
9.2.5 加法器
9.2.6 数值比较器
习题
第10章 时序逻辑电路引论
10.1 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10.1.1 时序逻辑电路的结构模型
10.1.2 状态表和状态图
10.2 存储器件
10.3 锁存器
10.3.1 RS锁存器
10.3.2 门控RS锁存器
10.3.3 D锁存器
10.4 触发器
10.4.1 主从触发器
10.4.2 边沿触发器
10.4.3 集成触发器
*10.5 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
10.6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
10.6.1 代数法
10.6.2 图表法
10.7 触发器应用举例
习题
第11章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1.1 MSI构成的时序逻辑电路
11.1.1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11.1.2 计数器
11.1.3 移位寄存器型计数器
11.2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11.3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11.3.1 用SSI设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
11.3.2 用MSI设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
习题
第12章 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
12.1 555集成定时器
12.1.1 5G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
12.1.2 定时器的逻辑功能
12.2 施密特触发器
12.2.1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12.2.2 集成施密特触发器
12.2.3 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
12.3 单稳态触发器
12.3.1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12.3.2 用施密特触发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12.3.3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12.3.4 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
12.4 多谐振荡器
12.4.1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12.4.2 用施密特触发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12.4.3 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照非电类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教材压缩了一些对于非电类专业过高过深的内容及一些繁杂的运算,突出了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并增加了一些电子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既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概貌,又能结合实际运用,重点学习一些基础理论,为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奠定基础,这一出发点与21世纪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既有较深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是相吻合的。
目前电子线路的相关教材不少,但是适宜于非电类专业授课80学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各为40学时)的教材却不多,因此编者迫切感到编写一本合适教材的紧迫性。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体现了如下编写思路:
1.针对非电类的教学要求,力求简明扼要,并且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
2.突出技术基础课的特点,强调基础,尽量简化分析,避免大量的、繁杂的公式推导,注重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理论知识应与实际联系的观点。
3.在结构安排方面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从电子线路大前提出发,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突出体现,使学生对于两种电路形成完整不可分割的概念,又能区分二者的使用场合,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来学习,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能进行简单、初步的设计,为今后深入学习及运用奠定基础。
4.在内容的取舍上,由于数字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因此数字电路内容较传统非电类教材有一定篇幅的增长,模拟电路部分也加强了集成电路内容(第5章),使教材内容符合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5.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全部采用新的国家标准。
全书分为两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为模拟电路,内容包括绪论、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基础、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第二部分为数字电路,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引论、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书中注有“*”号处,是选讲内容,可根据学时多少,决定取舍。
本书第一部分由寇戈编写,第二部分由蒋立平编写,寇戈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书稿承蒙东南大学无线电系黄正瑾教授审阅,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著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与不当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