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生命科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公共课教材以及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也可供综合性大学、农业及医学类等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命与生命科学
一、生命的本质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特殊类型的生命——病毒
第二节 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
一、生命科学的地位及生物的分界
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概况
第三节 21世纪的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一、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热点
二、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社会发展
三、现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作用
四、生命科学充满未解之谜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组成元素与生物分子
一、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二、生物分子特性
三、生物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形态结构
书摘
在世界上,就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可以总结出5种基本运动形式,即机械运动(如杠杆原理等)、物理运动(光、电、磁等)、化学运动(氧化还原反应等)、生命运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等)和社会运动(人类各种活动规律等),前4种运动形式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后者则是属于社会科学,这5种基本运动形式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人类也必将越来越有能力在复杂的运动形式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发现。
回顾科学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取得的最重要的发现无疑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及化学研究领域,这一观点可以从历史上我们熟悉的牛顿、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直到爱因斯坦这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们的工作中得到印证。进入到20世纪的后50年中,生命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生命科学世纪的到来已日见成熟,而1997年体细胞克隆羊“多莉”的降生则标志着21世纪这一生命科学世纪的提前到来。
(二)生物的分界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完善的。最早将生物仅划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随后,出现了三界及四界分类系统。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观察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196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了生物的五界分类系统:将原核生物(prokaryote)划分为原核生物界(Monera),真核生物(eukaryote)中的单细胞及群体单细胞生物划分为原生生物界(Protista),进一步依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将多细胞生物划分为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和动物界(Animalia)。虽然有关生物的分界尚存在不同观点,但由于该五界分界系统较好地反映出自然界生物的进化历程,因而成为目前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的分类系统。在各种有关生物分界的观点中,应该提到的是我国学者陈世骧提出的在上述五界生物分界系统的基础上,将病毒独立为病毒界的观点,由于我们提到过病毒作为生命形态的特殊性,该观点在分类上具有较为充分的依据。
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概况
人类对生命较为系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主要集中在古希腊。尽管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观点是片面的,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
早在这一时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就提出,最早产生的是水生生物,之后一部分水生生物逐渐适应了陆地上的环境,形成陆生生物,甚至人类也是起源于某种类似于鱼的动物,其根据是婴儿在母体内的环境是水。这在某种意义上讲,距提出“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理论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