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陈清华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17824
- 上架时间:2010-10-15
- 出版日期:2010 年1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186
- 版次:1-1
所属分类:
文学 > 中国现当代诗歌
编辑推荐
本书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 本书既有启迪读者的真知灼见,也有详解修辞的字斟句酌;既有美丽的忧伤,也有风月的感发。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提高对中国古典词的感受能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书籍 文学书籍
本书根据著名作家陈清华在部分高校和各种读书会讲座的讲义整理而成。作者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的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温庭筠、李璟、李煜、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蒋捷等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作译者
陈清华,学者,作家。先后从事过教师、公务员、记者、编辑等工作。现供职于《南国都市报》社,系评论版编辑、评论员。海南师范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海南分会会员,专栏作家,“南方百家讲坛”主讲人。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数百万字见诸于报刊。主要著作有《金瓶梅典评》、《庄子为什么这样践》、《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和谐读墨子》、《毕竟是书生——晚明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旅》、《禅解红楼》等。
目录
【卷一】 李白:诗酒纵游 潇洒大半生[BR]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BR]谁在君怀里[BR]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BR]王安石为何看不上李白[BR]【卷二】 断肠词人朱淑真: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BR]朱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BR]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BR]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BR]【卷三】 白居易:举重若轻[BR]少年展露才华[BR]白居易和关盼盼之死有没有关系?[BR]【卷四】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BR]范成大:一个让钱钟书佩服的人[BR]范成大:一个让钱钟书佩服的人[BR]范成大慷慨送家伎[BR]晚年退隐苏州石湖[BR]【卷五】 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BR]黄庭坚:一个字价值超过百万元[BR]批评自己老师:苏轼的诗文“其短处在好骂”[BR]度己度人的大才子黄庭坚[BR]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BR]黄庭坚和衡阳妓女陈湘的故事[BR]【卷六】 韦庄:初识谢娘时[BR]花间词林里的翘楚[BR]韦庄和他的祖先韦应物[BR]乱世中的逃避[BR]【卷七】 欧阳炯:兰麝细香闻喘息[BR]香艳词人欧阳炯:玉柔花醉只思眠[BR]悔叫夫君觅封侯[BR]红袖女郎相引去,笑倚吹风相对语[BR]【卷七】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BR]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BR]贺铸最愁的是一桩没有感情的婚姻[BR]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BR]【卷九】王禹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BR]【卷十】 张炎:末世俏公子 乱世断肠人[BR]无心再续笙歌梦[BR]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BR]【卷十一】 文天祥:谁无妻儿骨肉之情?[BR]理宗赵昀和唐安安的风花雪月[BR]文天祥:谁无妻儿骨肉之情?[BR]【卷十二】 辛弃疾:镜里花难折[BR]后悔没有红颜知己为自己擦英雄泪[BR]断肠片片飞红[BR]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BR]相见不如怀念[BR]【卷十三】 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BR]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BR]李之仪和爱妻文柔四十年伉俪情[BR]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BR]【卷十四】 钱惟演: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BR]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BR]如厕则读小词[BR]【卷十五】 王安国: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BR]反对哥哥王安石变法[BR]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BR]【卷十六】 叶梦德:被风尘女一路追慕[BR]【卷十七】 冯延巳: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BR]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BR]芳草年年与恨长[BR]后记
媒体评论
唐宋两代的诗词来看,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的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诗贵庄而词不嫌佻,诗贵厚而词不嫌薄,诗贵含蓄而词不嫌流露。
——唐圭璋《词话丛编》
品评词,离不开词心和词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讲得明白,说得有趣,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既有启迪读者的真知灼见,也有详解修辞的字斟句酌;既有美丽的忧伤,也有风月的感发。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提高对中国古典词的感受能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家 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