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姜义林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84393
- 上架时间:2010-10-8
- 出版日期:2010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142
- 版次:1-1
所属分类:
教育 > 各级教育 > 高等教育
编辑推荐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系统介绍应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开发高职课程的指导用书,它从课程开发的起点职业谈起,依次对专业、高职教育、能力内涵、课程开发内涵、课程开发内容、课程开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论述,应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方法、步骤,特别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编制、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单元的设计进行了系统介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等内容也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课程开发中用到的“头脑风暴法”和“工作分解结构”等内容。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编写的原则,一是坚持高职教育课程理论适用、实用、够用为主,重点介绍课程开发的方法、步骤、方案设计等;二是遵循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对从事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发课程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第1章 职业、专业、高职教育
1.1 职业
1.2 专业
1.3 专业、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1.4 高职教育及培养目标
第2章 能力本位的内涵
2.1 对能力的理解
2.2 综合职业能力
2.3 关键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
第3章 课程开发的内涵
3.1 课程概述
3.2 课程开发的含义
3.3 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
第4章 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4.1 专业培养目标开发
4.2 专业培养规格开发
4.3 专业课程门类开发
4.4 课程结构开发
4.5 课程内容开发
4.6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
4.7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选择
4.8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环境开发
4.9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方法选择
4.10 课堂层面课程教学设计
第5章 课程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新发展
5.1 课程开发的理论方法
5.2 新的课程开发理念
第6章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
6.1 工作过程的内涵
6.2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和特征
6.3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6.4 工学结合教材
6.5 行动导向教学
第7章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7.1 确定专业定位
7.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7.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4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结构
7.5 编制职业能力标准
7.6 确定学习内容难度范畴
7.7 学习领域开发设计
7.8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7.9 学习情境开发
7.1 0学习单元开发
第8章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8.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地位和构成
8.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开发
8.3 专业培养规格的开发
8.4 课程设置
8.5 课程结构的开发
第9章 课程标准开发
9.1 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地位
9.2 常见课程标准的结构
9.3 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结构
9.4 课程标准结构案例
第10章 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10.1 教材开发
10.2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
10.3 教学做一体化场所的开发
10.4 一体化实训室案例
第11章 课程教学方案开发
11.1 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的内涵
11.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点
11.3 工作过程结构与PDCA循环
11.4 情境式教学设计
11.5 项目教学设计
11.6 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案例
11.7 教学实施及过程分析
第12章 头脑风暴法和工作分解结构
12.1 头脑风暴法
12.2 工作分解结构
附件1 实践专家研讨会方案
附件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施方案
附件3 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畴确定的实施方案
附件4 “工作与学习内容”3个维度中的有关内容如何获得
附件5 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6 关于制订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参考文献
序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颁布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转到内涵建设上来,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界特别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难点,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专业课程如何设置并做到系统化,课程内容如何选取,针对新的课程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开发等等,也成为困扰高职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难点问题。广大一线教师特别需要一部既符合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又应用了国际先进职教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著作。
本书基于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德国劳耐尔教授及其团队创立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积极吸收借鉴姜大源教授、赵志群教授、高林教授等国内著名职教课程专家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作者多年对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全书共有12章,第1章主要对职业、专业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等进行了介绍;第2章主要对能力本位的内涵和能力划分进行了介绍;第3章主要对课程及课程开发的内涵进行了介绍;第4章主要对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做了介绍;第5章主要对当前国内外课程开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介绍;第6章主要介绍了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第7章是本书重点内容,系统介绍了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法,从专业定位、典型任务确定、典型任务分析、典型任务分解、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编制、学习内容难度范畴确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到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等,结合案例均进行了系统介绍;第8章主要对如何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介绍;第9章主要对如何开发课程标准进行了介绍;第10章主要对如何开发教学资源进行了介绍;第11章主要对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及其组织实施教学进行了介绍;第12章主要对课程开发中用到的“头脑风暴法”和“工作分解结构”进行了介绍。
本书由淄博职业学院姜义林、崔奎勇、宗美娟编著,感谢该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的无私帮助。另外,向本书编辑对本书的特殊贡献深表谢意。
书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规定5B培养目标为:“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对学习完全合格者通常授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格证书。”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到培养目标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B类型基本是一致的。“高等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区域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特色。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