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突出以下特色: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实现学生维度和学科维度的有机统一;改变以理论为主的状况,实现由理论到方法的转换;改变儿童心理学科知识拼凑的状况,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改变只以演绎式呈现教材内容的状况,实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行文力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本书的使用对象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也可用做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教材。另外,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也适合初涉心理学和喜欢心理学的人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本章概要
第二章 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第一节 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
第二节 意志
本章概要
第三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
第一节 注意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第三节记忆
本章概要
第四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第一节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问题解决
第三节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
本章概要
书摘
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唐代大诗人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就可能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对一个人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节的内容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你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
合格教师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上的、道德上的、法律上的、心理上的等,这里只讨论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了解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可以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高效地、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教师所担任的职责决定的,也是教师劳动及职业特点的反映。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如下方面: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