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AutoCAD 2002中文版是Autodesk公司推出的最新版本的CAD设计软件,与以前的版本相比,它的功能更强,命令更简捷,操作更方便。《AutoCAD 2002实用教程》继承了《AutoCAD 2000中文版实用教程》的成功经验,以AutoCADc2002为平台,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从进一步方便教和方便学两个角度编写了本教程。由于我们对AutoCAD课程的认识有了深化,因此本教程结构更加合理,其中包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如何从被动学转入主动学。这些都将接受市场的检验。
本教程主要包括实用教程和上机操作指导两部分。另外,每章的习题主要弄清基本概念。最后还有模拟试卷和命令附录。实用教程先介绍界面,然后通过一个简单实例一步一步引导,从而初步熟悉用AutoCAD绘图的总体思路。从第3章开始再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每一个知识点一般均包括(菜单、按钮和命令)操作方法和操作实例。上机实验可以通过书中实例熟悉命令,上机操作指导通过综合实例(实物图形)一步一步地训练综合应用能力。一般先分析绘图思路(锻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知道下面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再引导如何操作(先领进门),然后提出问题思考和练习题目由读者自己完成(自己修炼)。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包含实用教程、上机操作指导、模拟测试题和附录等部分。内容主要包括AutoCAD 2002中文版操作环境,绘图流程,基本绘图命令,基本编辑命令,图案填充,文字,块及外部参照,尺寸和公差,显示控制,设计中心、查询及其他辅助功能,输出,三维建模等。实用教程一般包括(菜单、按钮和命令)操作方法和操作实例,每一章后的习题主要是为了搞清基本概念和方法;上机操作指导通过综合实例先引导操作,然后提出问题思考,给出练习题由读者自己完成。本教程各部分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依据教学特点精心安排,方便读者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讲解内容。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专科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AutoCAD用户自学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AutoCAD 2002中文版操作环境
1.1 概述
1.2 AUTOCAD 2002中文版新特性
1.3 启动AUTOCAD 2002中文版
1.4 界面介绍
1.5 AUTOCAD 2002中文版基本操作
1.5.1 按键定义
1.5.2 命令输入方式
1.5.3 透明命令
1.5.4 命令的重复、撤销、重做
1.5.5 坐标输入
1.6 文件操作命令
1.6.1 新建文件NEW
1.6.2 打开文件OPEN
1.6.3 保存文件SAVE
1.6.4 赋名存盘SAVE AS
1.6.5 输出数据EXPORT
1.7 帮助信息
1.8 绘图环境设置
前言
为什么要推出《AutoCAD 2002实用教程》?
AutoCAD 2002中文版是Autodesk公司推出的最新版本的CAD设计软件,与以前的版本相比,它的功能更强,命令更简捷,操作更方便。《AutoCAD 2002实用教程》继承了《AutoCAD 2000中文版实用教程》的成功经验,以AutoCAD 2002为平台,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从进一步方便教和方便学两个角度编写了本教程。由于我们对AutoCAD课程的认识有了深化,因此本教程结构更加合理,其中包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如何从被动学转入主动学。这些都将接受市场的检验。
本教程主要包括实用教程和上机操作指导两部分。另外,每章的习题主要弄清基本概念。最后还有模拟试卷和命令附录。实用教程先介绍界面,然后通过一个简单实例一步一步引导,从而初步熟悉用AutoCAD绘图的总体思路。从第3章开始再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每一个知识点一般均包括(菜单、按钮和命令)操作方法和操作实例。上机实验可以通过书中实例熟悉命令,上机操作指导通过综合实例(实物图形)一步一步地训练综合应用能力。一般先分析绘图思路(锻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知道下面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再引导如何操作(先领进门),然后提出问题思考和练习题目由读者自己完成(自己修炼)。
本教程各部分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并依据教学特点做精心编排,方便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本教程不仅适合于教学,也非常适合于AutoCAD 2002用户学习和参考。只要阅读本书,结合上机操作指导进行练习,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AutoCAD 2002及其应用技术。为了便于上课教学演示,本书配有绘图实验文件,需要者可到电子工业出版社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网址是http://edu.phei.com.cn。
本书由徐文胜(南京师范大学)编写,全书由郑阿奇(南京师范大学)统编、定稿。本书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周儒荣教授主审,陈炳发老师通读了全书。其他很多同志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前,参加本套丛书编写的有郑阿奇、梁敬东、顾韵华、王洪元、杨长春、徐文胜、丁有和、曹弋、刘启芬、殷红先、张为民、王一莉、郑进等。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E-mail地址是:zhengaqi@hotmail.com/zhengaqi@njnu.edu.cn或lumai@phei.com.cn。
编 者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