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2004中文版实用教程[按需印刷]
内容简介
书籍 计算机书籍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于1982年12月推出的一种通用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软件包。20年来,其版本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版本的升级,其功能不断增强并日趋完善,从简易二维绘图发展成集三维设计、真实感显示及通用数据库于一体的软件系统。AutoCAD是目前占据微机CAD市场主导地位的软件,具有其他CAD软件无法比拟的优势。2003年3月3日Autodesk公司又推出了最新版本AutoCAD 2004,全新的AutoCAD2004在整体处理能力和网络功能方面,都较旧版本有了极大的提高。AutoCAD2004的发布将为全球工程领域的专业设计师们提供更加高效、灵活并富有网络性的新一代的设计标准,必将极大地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目录
第1章 AutoCAD概述
1.1 CAD系统综述
1.1.1 CAD系统概述
1.1.2 CAD系统的硬件特点
1.1.3 CAD系统妁软件分类
1.1.4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AutoCAD2004中文版简介
1.2.1 AutcCAD与Autodesk公司
1. 2.2 AutoCAD的功能与特性
1.2.3 AutoCAD2004的新功能简介
1.2.4 AutcCAD2004的系统需求
1.3 AutoCAD2004的32作界面
1.3.1 标题栏
1.3.2 莱单
1.3.3 工具栏
1.3.4 命令行窗口和文本窗口
1.3.5 状态栏
1.3.6 窗口切换
1.3.7 快捷键
1.3.8 修改AutoCAD界面设置
1.4 AutoCAD2004基本文件操作
1.4.1 刨建新图形文件
1.4.2 打开已有的图形文件
1.4.3 保存图形
1.4.4 关闭图形文件
1.4.5 AutoCAD2004的帮助系统
1.4.6 退出AutoCAD2004系统
上机实习
第2章 二维绘图
2.1 AutoCAD2004的坐标系
2.1.1 坐标系的类别
2.1.2 坐标表示方法
2.1.3 坐标显示
2.2 几何图形对象的绘制
2.2.1 绘制点(POINT)
2.2.2 绘制直线(LINE)
2.2.3 绘制射线(RAY)
2.2.4 绘制构造线(XLINE)
2.2.5 绘制宽度线(TRACE)
2.2.6 绘制矩形(RECTANGLE)
2.2.7 绘制正多边形(POLYGON)
2.2.8 绘制圆(CIRCLE)
2.2.9 绘制圆环或实心圆(D或DOUGHNUT)
2.2.10 绘制圆弧(ARC)
2.2.11 绘制椭圆(ELLIPSE)
2.2.12 绘制多段线(PLINE)
2.2.13 绘制多线(MLINE)
2.2.14 绘制样条曲线(SPLINE)
2.2.15 修订云线(REVCLOUD)
2.2.16 区域填充(SOLID)
上机实习
第3章 绘图设置与精确绘图
3.1 图形单位与图限设置
3.1.1 设置图形单位
3.1.2 设置图形界限
3.2 图层设置
3.2.1 图层的概念
3.2.2 创建图层
3.2.3 图层列表及其操作
3.2.4 保存和恢复图层状态
3.2.5 利用"图层"工具栏操作图层
3.2.6 设置图层的意义
3.3 显式设置对象的当前颜色、线型和线宽
3.3.1 设置当前线型
3.3.2 线型比例因子
3.4 精确绘图工具
3.4.1 捕捉和栅格
3.4.2 对象捕捉
3.4.3 使用自动追踪
3.4.4 自动捕捉和自动追踪的参数设置
3.4.5 正交
上机实习
第4章 图形编辑
4.1 对象选择
4.1.1 对象选择方式
4.1.2 设置对象选择模式
4.1.3 对象编组
4.1.4 快速选择
4.2 图形编辑
4.2.1 对象的删除与恢复
4.2.2 对象的复制
4.2.3 改变对象的位置
4.2.4 改变对象的大小和形状
4.2.5 构造对象的圆角及倒角
4.2.6 特殊对象的编辑
4.3 夹点快速编辑
4;3.1 夹点设置
4.3.2 夹点编辑方式
4.4 编辑对象特性
4.4.1 编辑对象特性的方式
4.4.2 "特性"选项板
4.4.3 特性匹配
4.5 Windows风格的编辑操作
4.5.1 多文档环境中的编辑操作
4.5.2 利用剪切、复制、粘贴功能实现的编辑操作
上机实习
第5章 显示控制与绘图查询
5.1 显示控制
5.1.1 图形显示缩放
5.1.2 图形平移
5.1.3 平铺视口
5.1.4 鸟嗽视图
5.1.5 重画功能
5.1.6 重新生成
5.2 绘图查询
5.2.1 图形信息查询
5.2.2 对象信息查询
上机实习
第6章 填充技术
6.1 "边界图案填充"对话框
6.1.1 "图案填充"选项卡的操作及相关说明
6.1.2 "高级"速项卡的操作过程及相关说明
6.1.3 "渐变色"速项卡的操作过程及相关说明
6.2 "工具选项板"窗口
6.3 编辑图案填充及填充图案的可见性控制
6.3.1 编辑图案填充操作
6.3.2 填充图案的可见性控制
上机实习
第7章 文字标注
7.1 文字样式
7.1.1 定义文字样式的作用
7.1.2 定义文字样式
7.2 标注文字
7.2.1 单行文字标注
7.2.2 多行文字标注
7.2.3 输入特殊符号
7.2.4 隐藏文字
7.3 文字编辑
7.3.1 用DDEDIT修改文本内容
7.3.2 在"特性"选项板中修改文字特性
7.3.3 改变文本的比例和对齐文本
上机实习
第8章 图块处理
8.1 创建块
8.1.1 定义块
8.1.2 块存盘
8.2 块的插入
8.2.1 以对话框方式椿入块
8.2.2 以命令行方式插入块
8.2.3 以阵列方式插入块
8.3 块的其他操作
8.3.1 块与层、颜色和线型的关系
8.3.2 块的嵌娄
8.3.3 块的分解
8.3.4 块的重命名与清理
上机实习
第9章 外部参照
9.1 外部参照的特点
9.2 附着外部参照
9.2.1 附着外部参照
9.2.2 外部参照的管理
9.3 外部参照依赖符号的绑定
9.4 外部参照的在位编辑
9.4. 1 使用"参照编辑"对话框
9.4.2 在单独的窗口中编辑外部参照
上机实习
第10章 属性及其管理
10.1 属性定义
10.1.1 属性定义
10.1.2 修改属性定义
10.1.3 定义属性块
10.1.4 属性块的插入
10.2 属性的显示控制
10.3 属性编辑
10.3.1 增强属性编辑器
10.3.2 块属性管理器
10.3.3 以命令行方式编辑属性值及属性特性
10.4 提取属性
上机实习
第U章 设计中心与工具选项板
11.1 概 述
11.2 设计中心窗口
11.2.1 设计中心窗口的蛄构
11.2.2 设计中心位置和外观的控制
11.3 通过设计中心访问系统资源
11.3.1 树状图及其选项卡
11.3.2 设计中心工兵栏
11.4 通过设计中心加载系统资源
11.5 工具选项板
11.5.1 控制工具特性
11.5.2 自定义工具选项板
上机实习
第重2章 尺寸标注
12.1 概 述
12.1.1 尺寸标注的组成
12.1. 2 激活尺寸标注命令的方法
12.2 标注尺寸
12.2.1 线性尺寸标注
12.2.2 对齐尺寸标注
12.2.3 基线标注
12.2.4 连续标注
12.2.5 角度尺寸标注
12.2.6 直径尺寸标注
12.2.7 半径尺寸标注
12.2.8 圆心标记
12.2.9 坐标标注
12.2.10 快速标注
12.2.11 引线标注
12.3 尺寸标注样式
12.3. 1 尺寸变量与尺寸标注样式
12.3.2 标注样式管理器
12.3.3 "新建标注样式"对话框
12.4 标注公差
12.4.1 尺寸公差
12.4.2 形位公差
12.5 尺寸标注的编辑
12.5.1 尺寸标注的关联性
12.5.2 DIMEDIT命令
12.5.3 DIMTEDIT命令
上机实习
第13章 数据传输与应用
13.1 图形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13.1.1 图形数据的输出
13.1.2 图形数据的输入
13.2 DXF格式图形数据交换文件
13.3 在AutoCAD中调用其他类型的图形文件
13.3.1 插入光栅图像
13.3.2 插入其他类型的图形文件
13.4 插入OLE对象
13.5 使用外部数据库
13.5.1 数据库连接功能简介
13.5.2 配置数据源
13.5.3 建立与数据源的连接
13.5.4 链接数据库
上机实习
第14章 工作空间与图纸打印
14.1 工作空间的基本知识
14.2 浮动视口
14.2.1 创建浮动视口
14.2.2 用命令行方式创建井控制浮动视口
14.2.3 编辑视口
14.3 创建布局
14.3.1 使用"布局向导"创建布局
14.3.2 使用LAYOUT命令创建布局
14.4 图纸打印
14.4.1 打印机管理器
14.4.2 打印样式管理器
14.4.3 页面设置
14.4.4 打印预览
14.4.5 打印
14.5 批量打印
上机实习
第15章 三维绘图
15.1 用户坐标系
15.1.1 建立用户坐标系
15.1.2 管理UCS图标
15.1.3 管理已定义的用户坐标系
15.2 观察三维图形
15.2.1 使用标准正交视图和等轴测视图
15.2.2 使用VPOINT命令
15.2.3 使用DDVPOINT命令
15.2.4 使用DVIEW命令
15.2.5 使用三维动态观察器
15.3 创建三维模型
15.3.1 简单三维图形的绘制
15.3.2 创建基本三维曲面
15.3.3 用3DFACE命令创建三维曲面
15.3.4 用3DMESH命令创建三维网格面
15.3.5 复杂曲面对象的绘制
上机实习
第16章 实体造型
16.1 绘制基本的三维实体
16.1.1 实体创建方法和实体模型显示控制
16.1.2 创建长方体
16.1.3 创建球体
16.1.4 创建圆柱体
16.1.5 创建圆锥体
16.1.6 创建楔体
16.1.7 创建圃环体
16.2 由二维对象生成三维实体
16.2.1 创建拉伸实体
16.2.2 创建旋转实体
16.3 创建组合实体
16.3.1 加实体
16.3.2 减实体
16.3.3 交实体
16.4 三维实体的编辑
16.4.1 三维实体编辑
16.4.2 三维实体的其他编辑操作
16.4.3 获取三维实体数据
16.4.4 三维实体示例
上机实习
第17章 着色和渲染
17.1 消隐和着色
17.1.1 消隐
17.1.2 着色
17.2 创建模型的渲染图
17.2.1 渲染
17.2.2 保存渲染图片
17.3 背景
17.4 雾化
17.5 光源
17.5.1 光源类型
17.5.2 布光原则
17.5.3 创建光源
17.5.4 创建阴影
17.6 场景
17.7 材质
17. 7.1 材质库
17.7.2 材质设置
17.8 贴图
17.9 配景
17.9.1 新建配景
17.9.2 编辑配景
17.9.3 配景库
17. 10 渲染系统配置
17.10.1 渲染系统配置
17.10.2 渲染统计信息
17.10.3 最终渲染
17.10.4 卸载渲染
上机实习
第18章 AutoCAD2004综合应用实例
18.1 AutoCAD 2004在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8.1.1 建筑设计应用概述
18.1.2 建筑图的一般绘图方法
18.1.3 建筑图实例
18.1.4 结构设计应用概述
18.1.5 绘制结构平面图步骤
18.1.6 结构图范例
18.2 AutoCAD2004在建筑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18.2.1 建筑设备设计概述
18.2.2 设备图绘制要点
18.2.3 设备图范例
18.3 AutoCAD2004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8.3.1 机械设计应用概述
18.3.2 机械绘图实例
18.4 AutoCAD2004在电气设计中的应用
18.4.1 电气设计应用概述
18.4.2 电气控制图绘制示例
上机实习
附录 AutoCAD2004命令集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正在快速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从事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传统方式。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于1982年12月推出的一种通用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软件包。20年来,其版本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版本的升级,其功能不断增强并日趋完善,从简易二维绘图发展成集三维设计、真实感显示及通用数据库于一体的软件系统。AutoCAD是目前占据微机CAD市场主导地位的软件,具有其他CAD软件无法比拟的优势。2003年3月3日Autodesk公司又推出了最新版本AutoCAD 2004,全新的AutoCAD2004在整体处理能力和网络功能方面,都较旧版本有了极大的提高。AutoCAD2004的发布将为全球工程领域的专业设计师们提供更加高效、灵活并富有网络性的新一代的设计标准,必将极大地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本书作者均为高校中多年从事AutoCAD应用、开发研究以及教学的工作人员,跟踪了AutoCAD技术的发展,对于该技术的概念、功能及应用有着较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书作为一本AutoCAD的实用教程具有如下特点:
(1)以AutoCAD2004中文版为蓝本,全书内容新而实用,并突出了对新增功能的说明,如快速的文件操作、工具选项板、外部参照更新实时提示及方便灵活的个性化定制等。
(2)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突出了AutoCAD的基本知识,避开命令、变量的求全罗列,详略得当,使读者能迅速、准确、深入地掌握AutoCAD的关键绘图技术。
(3)本书在体系结构的安排上将概念、功能和实例有机结合,配有适量插图,对重点命令选项和常用对话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释,并在章后附有上机实习,使全书结构严谨、通俗易懂,兼有普及与提高的双重功能。
(4)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全书版面清晰、结构紧凑,技术知识信息含量高,特别适宜作为高校或计算机应用培训班教材,也可作为建筑、机械、电子等各行业对AutoCAD有一定使用经验的用户快速掌握新版本的操作指南,同时还可作为自学或函授学习的参考书。
本书由丁学钧、刘建臣任主编及完成统稿,宋淑彩、黄娟、张铁英任副主编。参加编写者还有:温秀梅(第1、2章),张铁英(第3、7章),宋淑彩(第4、5、6章),杨克俭(第8章),丁学钧(第9、10、11、12章),李耀辉(第13、14章),高丽婷(第15章),黄娟(第16、17、18章),冯志江(第18.2节)。刘建臣担任本书的策划及审校
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