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油画大师,民俗学大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靳之林传记
首度解读靳之林先生的艺术
展现一位伟大画家的人格力量
描绘一位文化学人最平朴的一面
内容简介
他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的学生们。
他酷爱大自然,从不在画室中画画,他一生坚持在户外写生,意在与大自然神交。他将卖画所得的收入全部用于中国和世界的田野考察。
他的大型油画历史画《南泥湾》与肖像画《公社书记》分别入选20世纪中国美术大展与中国百年油画肖像画展。
1995年在北京举办“生活的足迹”个人画展,10幅作品分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与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金融危机、美术品拍卖泡沫破灭之时,他的油画作品《南泥湾》拍出1344万元的高价。他是以中国意境、中国本原哲学画油画风景的中国现代油画大师!
作译者
目录
推荐序一(张晓军)
推荐序二(黄永松)
前 言
第一章 师 生 缘
初识靳之林先生 3
中央美院的教师、大画家,和蔼,谦虚,笑容可掬,这就是靳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实际上正如靳先生自己所说,他外表冷静,内心里却有一团火在燃烧;看上去温文尔雅,性情却疯狂执著;大悲大喜、大张大合,是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
知青变画家 随靳之林先生写生 8
我说:“靳老师,还画吗?”“死不了就画!”他硬邦邦扔过来一句话。
第二章 千里寻她——山桃花
中断了20 年后的写生 15
我于20 世纪70 年代末离开延安,随靳先生的写生中断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我又跟随靳先生回陕北写生了。
我钟情于画知青题材 19
“我们现在的油画更多的是招数,是表面的形式,是形而下,缺少生活,缺少理念,缺少情感。而这些正是艺术的本质,我们现在的表现形式是对艺术理念的破坏。”
考察民间艺术 22
我们问老婆儿这些样子是谁教给的?她说她脑子里原就有许多的花样儿,没人教她,都在心里,源源不断涌出来。
没正式上过美院的大学油画教师 27
当年靳先生在吴旗办美术学习班的时候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亲手把他教成了一个油画家。
1 万元买的吉普车 29
我们几个人坐着这辆吉普车上路了,几天下来体会到了那句侯宝林相声里的词:除了铃不响, 哪儿都响。
前言
他是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第一人。(靳尚谊语)
他是当代抢救民间民俗文化的民族英雄。(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语)
他是中国本原哲学研究体系的创始人。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是被徐悲鸿院长慧眼识才留校的第一位青年教师。因为看到了古元的木刻,看到了陕北的窗花、民歌、腰鼓、新歌剧,青年才俊靳之林便狂热地爱上了陕北,灰棉袄和黄土高原朴实的色彩,成了他心目中最圣洁的颜色;质朴的古元木刻的艺术气质、质朴的陕北农民的气质、质朴的黄土高原的气质融合所产生的艺术震撼,使他的心狂热地扑向陕北黄土高原,他确信自己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归宿, 找到了自我。如同保罗.高更最终在塔西提岛寻找到自己艺术的归宿和天堂,靳之林先生一心一意要到虽偏远、贫瘠但粗犷、淳厚的延安落户,真心诚意要当一名延安人,为此靳之林先生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岁月、牛棚、批斗和妻离子散的惨重代价。
好像是前世的约定,陕北大娘的剪纸勾住了靳之林先生的魂,靳先生从剪纸追问下去,文物考古、田野考察、人类学、符号学,这一追就是三十多年。他是抢救发掘发扬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民族英雄,他创立了以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古史文献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本原哲学发生发展的研究体系——“中国本原文化学”这一当代新的边缘学科。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靳先生田野考察的范围从中国扩大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欧美一些国家,从而进入世界范围人类本原文化与文化密码的研究。他的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积累了几百万字的笔记和几万张图片资料,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至少领先世界10 年。同行艺术家用几十万元买别墅和画室,他却将卖画所得的50 万元全部用于中国和世界的田野考察。但他的研究成果, 却无保留地教给了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讲给了我们这些老学生。尤其是近年来靳先生阅读了大量天文学与自然科学文献,关注追踪这方面的最新成果,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人类人文符号与天文符号的同一性。当法国学术界见到靳先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基因密码——符号学》的编写大纲时惊呼道:“靳之林发现了中国。”就这样,无心插柳却成荫,画家靳之林先生不自觉地成了学者和哲学家。
作为油画家,靳之林先生很少画人物,他酷爱大自然,从不在画室中画画,他一直坚持在户外写生,意在与大自然神交。他说没机会写生时,就用眼睛画。一旦画起画儿来,他会像凡.高一样疯狂。他是以中国意境中国本原哲学画油画风景的中国现代油画大家(到处滥竖大师, 为区别我在这里宁愿称他为大家)。陕北的深山沟壑、黄土、窑洞是他的最爱,他爱她、画她、研究她。没有哪位画家像靳先生那样画了那么多的陕北,画了一辈子的陕北,他甚至还以80 岁的高龄,将画架支在莽莽雪原上,在零下20 度的低温里一画八个小时。没有爱是办不到的,没有对大自然、对陕北的那炙热的、深厚的、不灭的爱是绝对办不到的。靳先生说,别叫我爱上,爱上了,她永远都逃不掉。靳先生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拼杀出一条血路,投奔延安落户,又于13 年后蒙冤被迫离开延安。而在他七十多岁时,靳先生重回陕北,发现了黄河乾坤湾,创立了小程民间文化艺术村。这时他的油画艺术上升为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高度,同时他又一次把陕北民间艺术推向了世界,靳之林先生和陕北结下了一生的缘。
因为陕北,因为画画,靳之林先生有了一个传奇的人生。
几十年中,靳之林先生在全国更在陕北有众多的追随者和学生。在20 世纪70 年代,我有幸认识了靳先生。那时我在陕北插队后考上西安美院,毕业后又回到陕北,这时靳先生也正好来到延安落户。我追随先生三十多年,学他的画,更感他的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靳先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朋友催促说,把你所知道的靳之林先生给大家写写是历史赋予你的义不容辞的重任。
我所知道的作为艺术家的靳之林先生,最具魅力的是他的痴情——他面对大自然挥笔作画时的激情;他几个小时立在欧洲油画大师的画作前泪流满面旁若无人;他对民间艺术的感情、独具慧眼和献身精神;他的“不谙世事”以及他对家庭的深情……
我所了解的靳之林先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在中国美术界颇具悲剧色彩的人,“是个苦命的人”(李苦禅语)。艺术家本应是远离政治,远离权力,最具个人色彩的职业,可惜靳之林先生“生不逢时”,为了一个小小的艺术追求和向往,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
我整理了近些年追随靳先生写生的照片和零散笔记,方才后悔记下的东西太少,对靳先生的民间文化和哲学研究我没有能力阐述,本文以日记的形式尽可能地记录跟随靳先生的几次写生经历,我在文中所配靳先生的油画大部分是当时的写生所画。
写生、情感、灵魂、艺术、中国的、传承……但愿我把这些关键词表达得尽量清楚。靳先生于2010 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八十岁大型回顾油画展,这本书算是我作为学生送给先生的一份薄礼。特别感谢我的老同学孙立哲对于此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序言
画家邢仪是当年赴延安地区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她绘画感觉好,很执著,很勤奋,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又按照当时的政策,回到了延安,起初在延安地区延川县文化馆下属的永坪文化站作辅导老师(也作下乡扶贫的包队干部)。那时靳之林先生经常下乡劳动和画画写生,经常在延安地区文化馆举办美术创作辅导班,于是,邢仪有了同靳老师一起画画写生的机会。因为邢仪的油画写生和速写画得很多,很有生活气息和泥土的味道,经常得到先生的点评和夸奖,让我们大家受益匪浅,成就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
《追随画家靳之林先生写生》一书,是画家邢仪专门为庆贺靳先生的大型画展而撰写的。它以日记体和散文相融合的形式,极其鲜活生动地记述了多年来同我们的老师一起外出写生的经历,更多的是在陕北的故事,令人感到真切,温馨,往事历历在目。同时也展现了一位伟大画家和文化学人的人格力量和最平朴的一面。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笔者时常被感动得心潮起伏,夜不能寐,可以说又一次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靳之林先生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著名的油画大家。在近乎一生的拼搏和奋斗中,经历过无数的生命磨难,但都被他那顽强的生命征服了,最终在油画艺术本土化、民间艺术的发掘和整理、中国本原哲学的发现和确立等诸方面均有卓越的建树。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倍加珍视的。但就其目前来看,有关靳先生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文字记述也不很多。先前张同道的《靳之林在延安》就已使我们爱不释手,这本邢仪的《追随画家靳之林先生写生》又为我们开辟了一扇新的视窗,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一个平凡之人深邃的思想、崇高的人格、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对艺术本质的不懈追求和对中国本原文化的执著的爱。这本书的尽大特点是它的真实和翔实,记述了先生的许多思想精髓和真知灼见。朴实的记述、见证者的视角、翔实的历史述说、原汁原味的表达、广而深的信息涵盖是其他著述无法企及的。我相信,它已具有艺术史的意义和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加显出其无比珍贵的价值。
我最喜欢“行吟在秋天的高原”这一章节。因为我们真的行吟在那个诗意的秋天里,行吟在那个秋天的陕北间。我们相遇在宝塔山下,我们相识在黄土高原,这是诗一般的相遇,也是诗一般的幸运。想想看,天底下能有多少人会获得此番幸运呢?靳之林先生经常对我们说,是悲鸿恩师的油画《箫声》引他进入艺术的殿堂,是古元的版画《菜圃》送他到了陕北高原,是陕北窑洞里的老大娘教会了他认识艺术,认识生命。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可以说,靳之林先生是我们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是靳先生为我们奠定了最初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理想。如果没有靳先生的最初启蒙和引导,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艺术人生和事业的成就。
我们的老师靳之林先生是1928年生人,如今已是82岁的艺术老人了。但是,在我们心目中,他还是那位整天忙碌在黄土地里,充满着青春、热血、激情、达观和善良的“靳老师”。眼下,中央美术学院等有关单位正在为他筹备中国美术馆的大型个人画展,我们作学生的,都想为老师做点儿什么,实际上,邢仪的《追随画家靳之林先生写生》一书,很好地表达了我们这些学生的共同心意。让我们借此机会,共同祝福斯先生健康长寿,晚年幸福,艺术青春常在。
《艺术》杂志社副总编、美评家张晓军
2010年4月于北京
媒体评论
——靳尚谊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这本日记体和散文相融合的书,极其鲜活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多年来同我们的老师一起外出写生的经历,令人感到真切、温馨,有种历历在目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一位伟大画家和文化学人的人格力量和最平朴的一面。靳之林先生是我们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是靳先生为我们奠定了最初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理想。
——张晓军《艺术》杂志社副总编、资深美评家
靳之林先生是优秀的油画家,他在陕北找到了自己生活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了自己生命之所在。这一追寻就是几十年,并坚守一生!靳先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神。
——黄永松《汉声》杂志社社长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