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52篇短文,传递出作者对教育、对科学、对健康、对阅读的关怀。
每周一篇,如滴水穿岩,丰富你一年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序
推荐序
第一篇 科学VS.传说 1
1. 吃什么补什么? 3
2. 学习的关键期 6
3. 所谓“莫扎特效应” 9
4. 癫痫会遗传? 13
5. 输羊血会变羊? 16
6. 安心,病就好一半 19
7. 爱惜你的耳朵 22
8. 青春可以换智能 25
9. 环肥燕瘦半由天 27
10. 暗潮汹涌的沉默之脑 30
11. 左利不是“坏手” 33
12. 睡眠是为了再出发 36
13. 忧郁症的时代 39
14. 快乐是努力付出换来的 42
15. 要长寿,先快乐 45
16. 标准答案扼杀创意 49
序言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位心理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坎纳曼教授,他从人性面探讨投资消费的决策行为,跨领域地拿到了诺贝尔奖。他的研究显示人不是理性的动物,做决策时,会受到过去经验的误导,偏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假设的证据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他的证据。我是个心理学家,也是在探讨人类行为的机制,不过我专长的领域是神经心理学,从大脑神经的角度出发也得到了人不是理性动物的结论—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从理性所在地的前额叶到感性所在地的边缘系统的神经通路是羊肠小径,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神经回路却是条康庄大道,因此,人倾向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常做出不理性、令自己后悔的事来,这就是这本书名叫《讲理就好》的原因。讲理,天下就太平了。
在这本书里,收集的是近几年来我在专栏中所写的一些文章。教育一直是立国之本,赛珍珠写《大地》时的中国,穷得无立锥之地,就是因为当时中国有99.99%的文盲,知识经济在中国不是个口号而是现实—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经济。我一直很憧憬《礼运·大同篇》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想境界,如何在教育上做到老—终身学习,壮—学有所用,幼—快乐学习,是我投身教育改革的一个终极目标。观念的改变是很缓慢的,它像滴水穿岩,要慢慢地磨,锲而不舍才能成功。我写专栏就像那个水滴,每个月一篇,慢慢地将新观念注入人们的心中。世界变化得很快,新的科技、新的知识不断涌出,人如果没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这潮流中很快就会被淹没、被淘汰。我努力在每一篇文章中介绍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因为只有观念改变人的行为才能彻底改变。
书的好处是它无远弗届,只要打开一本书就开拓了一个心灵。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们了解人的本质是什么,从而超越这个本质,提升自己的境界。
洪 兰
推荐序 非理即乱
在嘈杂纷乱的社会现实里,想要讲理谈何容易?但讲理却是理清纷乱的惟一利器。这是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因为面对纷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任其胡打蛮缠下去,直到无可收拾的地步;另一个当然就是理清头绪,讲出一番道理来。这种非理即乱的二选一题,实在是简单易懂,但社会上的众多有“智”之士,就是不肯讲理,或是没有能力讲理。
喜欢从生物演化观点看人类行为的学者(如本书作者洪兰教授)一定会同意我下面的说法:冲动的实时反应是逃命用的,而沉稳的全方位思考才是永续保命之道;前者是所有动物共有的本性,而后者才是人类“异于禽兽几希”的那一点特性。因此,当我们看到这纷纷乱乱的世界,常不能以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时,我也只好说“本性难移”了。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大多在匆促下做出决定,经常忽略常识的指针,还会把个人的信念寄托在不实的表象上,很少能遵循逻辑方法做判断。
这些不讲理的特例,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不理性行为,却总是隐藏在看似“理性”的包装与掩盖之下,很难被察觉。洪教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讲理的必要条件就是丰富的常识,并且要养成不轻信表面现象的习惯。我一则一则地读下去,感到这都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最佳教材,令人耳目一新。
社会上的纷乱让大家头昏眼花,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安全一些,使自己更理性一点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说实在的,处理周遭事物,惟一的真理就如这本书的书名,讲理就好!
曾志朗
【推荐者简介】曾志朗教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担任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阳明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