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大学语文 (第3版)》适合作为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教材,亦可供文学爱好者参考。
目录
第一单元 诗歌 1
诗经·谷风 1
国殇 3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
短歌行 6
归园田居·其一 7
将进酒 8
登高 9
山居秋暝 10
浪淘沙令 11
苏幕遮·碧云天 1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3
神女峰 14
死水 15
舟子的悲歌 16
相信未来 18
一棵开花的树 19
文海拾贝 20
前言
余光中先生认为:好的大学语文教材,“必须兼顾理想与实用,既有人文的意义,又合时代的精神”。大学语文主要开设于非中文专业,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培养相结合。必须致力于文理融通,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使学生吸取继承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诸如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以及平等、包容、同情弱小等人文精神,进而在塑造高尚心灵、提升人格境界等方面起到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解几篇作品或者是分析几位作家,也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写几种文体的应用文章,它应该是包括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写作学、艺术学等各门学科在内的大学阶段的语文总体教学。对于所有非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固然重要,学好大学语文也同样重要。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同学们应有的知识结构,在人类伟大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努力做到文理渗透,使自己成为既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合格的大学生。鉴于此,大学语文类课程在理工科大学中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合法的地位,“大学语文”在理工科大学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不可能对审美感知、艺术情操一窍不通的,想象、灵感、诗意并不单单只属于艺术家。钱学森院士在“北京地区第四次思维科学研讨会”上深有体会地说:“创造性很丰富的科学家,往往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修养,他在科学上的创造也得益于文艺的修养。”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文理相通,才有后劲。”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语文成绩不好,论文缺乏逻辑性,语言不通,错别字多,不了解祖国历史等问题,苏步青教授提出了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史知识教育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休息时读点文学作品,也可以写小说,学写诗歌。他认为,大学教育不必急于专业化,一定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拓得尽可能宽一点儿,做到文理相通,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通才”,才有后劲。因此,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掌握分析和鉴赏的能力,善于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能熟练地驾驭本国语言,使之成为传播或接受信息的工具,这是必不可少的。理工科大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操作和机械制图,他们同样也需要学习文学艺术知识和写作技巧,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内涵来说,大学教育逐渐从单一的专业教学发展到理、工、文、管的全面渗透势在必行。
本教材是在《大学语文》(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修订的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较第2版《大学语文》内容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学习更加实用,是对第2版的提升,在修订过程中特别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是在编写体例上更加科学合理。本书区别于其他教材,自成体系。全书内容包括六个单元。前四个单元按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精心遴选古今中外优秀名篇供学生阅读,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写作知识。每个单元之中设立“文海拾贝”栏目,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有关知识。这样编排不仅注重了个体知识的学习,而且突出了“线性”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将作家作品放在文学史的坐标上予以定位,进行评析鉴赏,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各种文体的产生与流变有个清晰的印象;使学生更加具备一种“史”的观点与眼光,来审视文学精华,从中汲取营养。除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内容外,本书还安排了实用技能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这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这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学生学习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程,因此,理论知识不宜过多,而应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主。本书立足学生实际,以读为基础,写为提高,读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文学鉴赏部分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也注重现代人文观念的思想启迪;语言交际部分和实用写作部分则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精选了经典案例和范文,进行仿真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适应了当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本书由潍坊科技学院张子泉教授及杨晓霞担任主编,孙淑娟、郑玉华、杨秋玲、宫淑芝、戴维一担任副主编。第一单元由潍坊科技学院郑玉华编写,第二单元由杨晓霞编写,第三单元由孙淑娟编写,第四单元由潍坊科技学院张子泉、杨秋玲编写,第五单元由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宫淑芝、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孙月华编写,第六单元由潍坊职业学院戴维一、谭俊明编写。最后由张子泉教授进行了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潍坊学院吴永昶、李毓等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所限,本书所引的部分作品未能及时与原作者联系,在此表示歉意。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