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张威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23457
- 上架时间:2013-9-16
- 出版日期:2013 年8月
- 开本:16开
- 页码:524
- 版次:1-1
所属分类:
人物传记 > 外国政治人物
内容简介
《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是国内首部研究端纳的专著,也是国际出版界自1947年后首部出版的端纳的传记(1947年,美国记者赛尔曾写过《中国的端纳》)。本书的特色在于其揭秘和考证的学术色彩。全书依据作者近20年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来考察历史事实,奠定了本书翔实、可信的基础。本书有选择地描述端纳的生平经历,廓清许多扑朔迷离、似是而非的历史问题。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横跨半个世纪,涉及孙中山、袁世凯、张学良、蒋介石、顾维钧、宋氏家族等一批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以及西安事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译者
张威,原《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记者,后赴澳大利亚留学,主攻西方新闻史,1996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山东大学(威海)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并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特约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
Politics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ydney:Australian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1997
《跨国婚恋:悲剧、喜剧、正剧》,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走过澳洲》,鹭江出版社,2001
《澳大利亚传媒》(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主要译作
《悉尼华人史》,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出版社,1998
《阴之德——中国女性问题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0
《获取信息:新闻、事实与权利》(主译),新华出版社,2004
《调查报道指南:文件、数据及技巧》(主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澳大利亚华人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目录
《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
与端纳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提示/ 11
前言:因为山在那里 / 1
1 故乡家事(1875—1903) / 10
里斯岣——遥远的山谷 / 10
祖先的故事 / 11
石匠乔治·麦卡文·端纳 / 15
威廉·亨利·端纳 / 19
2 踏入中国(1903—1911) / 24
多重版本 / 24
踏入政坛:岑春煊与张人骏 / 30
可能的桥梁:大隐之士谢缵泰 / 36
革命者 / 41
一炮而红:J. G. 伯纳特之慧眼 / 45
港岛碎影 / 49
利氏家族 / 55
香港大学 / 61
向日本伸出热脸 / 66
4 爱恨彷徨(1926—1930) / 118
美国:端纳的私人信件 / 118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1(1926年12月8日) / 122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2(1928年1月28日) / 130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3(1928年10月18日) / 138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4(1929年1月23日) / 143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5(1929年7月17日) / 148
端纳致葛楚德信函6(1930年9月19日) / 150
5 加盟少帅(1928—1934) / 154
见面礼 / 154
一箭之仇 / 168
在不抵抗将军背后 / 172
上海败笔 / 182
少帅戒毒 / 187
端纳的介入 / 189
对米勒的再观察 / 197
端纳记忆中的少帅戒毒 / 199
张学良记忆中的戒毒 / 201
欧洲之行 / 202
少帅戒毒 / 187
端纳的介入 / 189
对米勒的再观察 / 197
端纳记忆中的少帅戒毒 / 199
张学良记忆中的戒毒 / 201
欧洲之行 / 202
7 西安云雾(1936—1937) / 253
《纽约时报》头条新闻 / 253
一触即发的恩怨 / 255
一锅粥 / 258
撒手锏 / 263
南京的诘难 / 273
8 不如归去(1937—1940) / 287
抗战之初与端纳行踪 / 287
端纳档案
9 南洋之行 / 345
“云南”号 / 345
顾问的心境 / 353“美华”号铩羽而归 / 361
拒绝返乡 / 364
追来的战火 / 367
端纳回忆录:两个样本 / 376
附录:端纳回忆录(节选) / 378
10 末路英雄(1942—1945) / 395
色彭温泉 / 395
森脱· 托马斯的神秘传说 / 399
棚区以及浪漫生活 / 405
自由的曙光 / 411
神秘的女船客 / 419
端纳档案
端纳档案
美国:伤心之旅 / 430
11 最后岁月(1944—1946) / 450
心事浩茫 / 450
赛尔的出现 / 454
退却与坚守 / 461
玛丽· 端纳的指控 / 468
心之隐痛与情之舐犊 / 473
顾问的遗嘱 / 483
回光返照 / 486
艾达笔下的端纳末日 / 488
葬礼 / 493
尾声 / 497
附:张道藩先生在端纳追悼会上发表的悼词 / 498
跋 / 500
主要参考文献 / 504
媒体评论
端纳是中国”第一号”白人。
——艾力斯顿《纽约星期六晚邮报》,1938
端纳是自马可·波罗以来唯——位与中国统5台者一起生活,共同进餐,并成为核心集团成员,得到统治者信赖的外国人。
——E.A.赛尔《夏威夷广告报》,1946
端纳是宋美龄身后的权力。
——项美丽《纽约客》,1942
“二战”前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是两个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和端纳,而端纳对当代中国的贡献远比莫理循要重要得多……在那些同时代幸存者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前,是该换—种眼光审视端纳的时候了,因为寻求端纳信息的途径已几乎完全消失了。
——澳大利亚历史学教授 Winston G.Lewis,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