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本章重点
1.健康、心理健康的含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4.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新概念
(一)健康的演变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对自然和生命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人们往往认为生命由神所赐,命运由上帝主宰,生病和灾难是天谴神罚,失去健康就无法生存,把健康与生命等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加深,开始把疾病的发生与自然联系起来。春秋时期管子提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西方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健康由体内四种体液平衡决定而非鬼神决定”的观点,认为人体有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液体,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出于心脏。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皆由体内四种液体的比例是否恰当决定,而体液的不平衡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方法来改变等。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人们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健康与疾病,建立了生物医学模式――疾病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以其是否患病及患病的严重程度为尺度的。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的认识只注重生理方面,对多种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难以作出合理解释。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健康不但与人的生理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的心理、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和生活方式是诸多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吸烟、饮酒过量可导致疾病,紧张焦虑、心理压力同样可引发疾病。将健康放到自然唱人唱社会的动态背景中认识,促使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唱心理唱社会唱医学模式转变。这一模式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异常而免于疾病”
的观念。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健康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在《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为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不分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和社会条件,人人都应享有尽可能高水准的健康,这是基本人权之一”。
1978年,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保障并增进世界所有人民的健康,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并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历史性目标。“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其他多个社会及经济部门应积极采取行动”,全社会应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为健康概念注入了道德健康的内容。1990年重新修改后的健康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是完全健康。
至此,健康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完善。
. (三)健康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从四个方面对健康作出定义,即健康的内容包含在四个层次中。
(1)生理健康:体重合适,身体匀称而挺拔;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这不仅表现为少生病,还包括不药自愈的能力);眼睛明亮,反应敏锐;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无出血且颜色正常;肌肤具有弹性。
(2)心理健康:智力正常;有自知之明,能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接受自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适度表达情绪,喜怒哀乐有度;热爱生活和工作,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享受人生的乐趣;人格健全;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具有同情心与爱心,热爱生活,和睦相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足常乐。
(3)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达到自我实现,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
(4)社会适应健康:不同时间内在不同岗位上对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适应良好是指能胜任各种角色,即正确认识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既能接受他人,也能为他人所接纳;正确认识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既能接纳社会,也能为社会所接纳。
适应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识,如在父母面前是好儿子或乖女儿,但在学校不一定是好学生,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但不一定是好的学生干部等。
健康是个整体概念,总体的健康比各个部分的健康更重要。因此,上述四个层次的健康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很难有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而没有健康的心理,又很难有道德上的自律和社会角色的良性转换。四个层次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
【知识链接】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定义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世界卫生组织具体地提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即“三良”和“五快”。“三良”衡量心理健康的状况,“五快”衡量机体的健康状况。
“三良”
(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应对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视友情,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
“五快”
(1)食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说明内脏功能正常。
(2)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说明头脑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3)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
(4)睡得快:一旦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5)便得快:一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良好,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四)亚健康状态
在“亚健康”一词出现之前,人们普遍的认识是:没病就是健康,生病就是不健康,“是”与“不是”为分水岭。其实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存在另一种状态,即21世纪出现的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就是一个人的体内潜伏着病理性缺陷或功能性紊乱,而貌似健康的状态。亚健康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广泛关注,但亚健康至今尚无国际统一标准。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确诊为患病者占15%左右,有待确诊者占10%,而60%的人群处在亚健康状态。其中“轻度心身失调”(邻近健康)者占人群总数的25%~28%,超过人群总数1/3的人有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邻近疾病)。亚健康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心身状态失调、工作能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方面,其中最关键的诱因就是心理因素。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多数人心理失衡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无形中会拖累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亚健康是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如下:精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担心自己的健康、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用脑后疲劳、不明原因的疲劳、耐力下降等。
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如果及时通过科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从检查指标上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中断病理改变过程,就能恢复健康,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变成生病状态。
【知识链接】
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人思虑过度,素不宁心,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甚至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不良的生活方式。现代人饮食往往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缺乏很多重要的营养素,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
(3)环境污染。科技发展、工业进步、车辆增多、人口增加,城市人群生存空间狭小,备受噪声干扰,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发展回顾
回顾心理卫生发展史,首先是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开始的。法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皮内尔(Philippe Pinel,1745~1826),对患精神病的朋友的死亡深感震惊,并因此献身精神病学的研究。他主张对待精神病人应人性化,并亲自实践解除病人的锁链。
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皮内尔是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而美国精神卫生专家克利福德?威廷汉姆?比尔斯,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起人。比尔斯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他目睹其兄癫痫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的可怕情景,担心自己也会有这种病,于是终日惶恐不安。24岁时,终因精神失常跳楼被送往精神病医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治疗。他经历了当时精神病院中种种非人的待遇,目睹了病友们遭受的不可言状的痛苦,立志要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精神病人,并终生从事预防精神病工作。病愈后,1908年,他将自己在病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自传《一颗找回自我的心》,书中呼吁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此书的发行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并得到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的赞赏和著名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Adolf Meyer,1866~1950)等多位人士的积极声援。迈耶指出,比尔斯所倡导的即是“心理卫生”。“心理卫生”这一概念的提出,这标志着近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1908年5月6日,他在自己的故乡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1909年2月11日,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任顾问。
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卫生运动逐步在美国形成了一股热潮。1930年5月5日,比尔斯等心理卫生的推行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中国派出了代表参加。该次大会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颁布了《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并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之后,心理健康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并迅速发展。
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吴南轩先生率先在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1936年,由228位教育、心理、医学和社会学者倡议发起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其宗旨是“保持并促进精神健康,防止心理的、神经的缺陷与疾病”。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健康工作与政治思想道德合并。1979年,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有人提出了重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倡议,并向全国有关方面发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心理卫生活动”的呼吁。
1985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再度成立,并于1987年2月起发行出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之后相继成立了心理健康各分支机构。进入21世纪后,全社会对心理卫生逐渐重视起来,学术研究深入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现代概念源于西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很多论述。
儒家文化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形成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成为人们都要遵守的行为准绳,其中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孟子言:“仁,人心也。”韩子(愈)言:“博爱之谓仁。”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礼之用和为贵”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全社会的和谐。“唯人万物之灵”,“重人事,轻天命”等是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体现。《大学》中:“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强调掌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心态平和,对人对事不偏激。《中庸》认为,人是不可能没有情绪的,过分的宣泄或压抑对人的心身健康有害无益,适当的疏泄则能够保持身心的平衡。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狭义地讲,其中包含有维护身心健康的原则。
体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如《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孔子如何为仁时,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告诉人们在交往中,要将“仁”作为人我关系的准则,有爱心。“仁德”的修养基础,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反而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近取譬”、“推己及人”的思想观念,是所谓“同情”、“怜悯”、“慈悲”、“博爱”、“包容”、“宽恕”、“共和”等温柔敦厚而诚挚慷慨的人类情感和高尚精神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均反映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欲达到“仁者不忧”,“子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样高的境界,“过犹”则“不及”。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将其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梁漱溟先生在谈到调整心理时指出:“如果我们有意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朋友要正直;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包含有许多养心健神的宝贵财富,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老子主张“恬淡”、“朴素”“清净”、“知足”,此为养心之本。他指出:“致虚极,守静笃”,是修身治性的基本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免除忧难的有效途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为人处世的美德标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些故都是具有勉励性质的心理健康的健康箴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地使用近代心理学的字眼,但实质上却接触到了心理健康的根本问题,对心理健康作了透彻的阐释。
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从历史长河总趋势来看,心理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说认识和改造客观是人类向外“扩张”的文明的标尺,那么,认识改造主观就是人类“向内伸展”的文明的标尺。在人类文明延伸的时候,心理健康正是这种内在文明的坚硬内核。因而,心理健康和文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