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第2章 标识符、关键字和数据类型
第3章 表达式和流控制
第4章 数组和字符串
第5章 对象和类的进一步介绍
第6章 Java语言中的异常
第7章 Java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第8章 AWT事件模型
第9章 AWT组件库
第10章 JavaApplet
第11章 Java语言的深入理解
第12章 Java数据流
第13章 线程
第14章 Java的网络功能
第15章 综合练习
参考文献
前言
本书对《Java程序设计》一书中各章的全部习题作了完整解答。这些解答只是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所有的编程题目都给出了相应的程序代码,并在Windows平台的Java 1.4.1环境下调试通过,在习题中也给出了程序的执行结果。请读者注意,所有的答案和代码都不是惟一的,读者可以参考本书中的内容和其他参考书中的内容得出更全面的答案。至于程序代码,其实现的方式就更加多种多样。相信读者能在本书的代码基础之上,能够编写出功能更全面、效率更高的程序。
在《Java程序设计》中的习题的基础上,本书增加了第15章,其中的题目涉及了比较实用的内容,目的是帮助读者进一步熟悉Java语言。
计算机技术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技术,Java语言也是如此。从诞生之日起,它的版本就一直在更新。在《Java程序设计》一书出版之后,Java又有新版本面世,在本书编写时的最新版本是Java 1.4.1。新版本对原版本中的某些概念和实现方式都有所改进。例如AWT事件模型由层次事件模型转变为委托事件模型,新增添了javax.swing组件库,在很多类中的方法都有所改变等。为了保持本书与《Java程序设计》一书的一致性,对原书中的题目,哪怕其中涉及的概念已不再使用,本书仍作出全部解答。与此同时,本书还详尽介绍了新版本中对应的新概念,以帮助读者了解它们的延续性。此外,本书中的程序代码都是在最新的Java 1.4.1环境下实现的,并将该版本不再推荐使用的旧方法全部改为推荐使用的新方法。
本书是一本教学参考书。希望读者在使用、调试本书中的代码的同时,既能加深对Java语言的理解,又能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本书作为掌握知识的一个工具和桥梁。
本书由辛运帏编写,饶一梅、秦晓东实现了部分程序代码。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Java语言的掌握不够全面,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特别是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
2003年6月
序言
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无疑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计算机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又是大众化的工具。学习计算机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人们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创新意识,推动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学能力,锻炼动手实践的本领。因而它是高等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等学校中计算机教育(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程度不断提高,它所起的作用也愈来愈显著。
在实践中,大家已认识到,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另一部分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这后一部分人一般并非从计算机专业毕业,他们人数众多,既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又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善于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解决本领域中的任务。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事实上,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应用人员研制的。他们具有的这个优势是其他人难以代替的。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到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深入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
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无论目的、内容、教学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决不应该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模式和做法。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不渝地探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了按层次进行教育的方案。计算机应用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着计算机;同样,计算机教育也是分层次的,以适应不同应用层次的要求。全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好几百个专业,学校的类型、条件和基础差别很大,不可能按同一模式、同一要求、同一内容进行教学。按层次组织教学,可以使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做到"各取所需"。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几经调整,许多高校形成了按以下三个层次组织教学的方案: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公共基础,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包括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结合专业应用的需要学习有关计算机应用课程。每一层次中设立若干门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1988年起,我们根据层次教学的方案,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先后编写了20多种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出版后,迅速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读者反映这套教材定位准确、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符合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许多高校都采用了我们编写的教材。丛书总发行量达到700多万册,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们在该丛书成功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这套"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丛书有以下特点:
(1)内容新颖。根据新世纪的需要,重新确定丛书的内容,以符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本丛书除保留了原丛书中经过实践考验,且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教材外,还编写了许多新的教材,在这些教材中反映了近年来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的一些计算机新技术,以后还将根据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2)适合按层次组织教学的需要。在新世纪大多数学校是采用层次教学模式的,但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本丛书采用模块形式,提供了各种课程的教材,内容覆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丛书中既有供理工类专业用的教材,也有供文科和经济类专业用的教材;既有必修课的教材,也包括一些选修课的教材。各类学校都可以从中选择到合适的教材。
(3)符合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本丛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强调实用性。本丛书的作者都是长期在第一线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授和副教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和认识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每一本教材都是他们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教材的写法上,既注意概念的严谨和清晰,又特别注意采用读者容易理解的方法阐明看似深奥难懂的问题,做到例题丰富、通俗易懂、便于自学。这一点是本丛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书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如果看不懂,只能算写作的失败。
(4)采用多样化的形式。除了文字教材这一基本形式外,有些教材还配有习题解答和上机指导。我们还准备采用现代教学方式,陆续制作电子出版物,以利于学生自学。
总之,本丛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新颖、概念清晰、实用性强、通俗易懂、层次配套。简单概括为:"新颖、清晰、实用、通俗、配套"。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作风格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判别一本书的优劣,读者最有发言权。
本丛书多年来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各位专家和各高校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丛书肯定会有不足之处,竭诚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丛书主编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谭浩强
200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