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机械可靠性——理论·方法·应用》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而且在书中还介绍了工程评估及具体的可靠性工程的经验、教训、工程应用实例。
《机械可靠性——理论·方法·应用》可供机械工程设计人员、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作为考取可靠性注册工程师证书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符号表
第1章绪论
1.1概述
1.1.1 研究可靠性的重要性
1.1.2 可靠性的范畴和机械可靠性的发展
1.1.3 可靠性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和区别
1.2 可靠性管理
1.2.1 可靠性管理的内容
1.2.2 可靠性大纲
1.2.3 可靠性工程部门的职责
1.2.4 注册可靠性工程师(CRE,CertifiedReliabilityEngineer)
1.3 可靠性的定义和特征量(指标)
1.3.1 可靠性的定义和要点
1.3.2 机械可靠性的特征量(指标)
1.4 影响机械设备和电子、电气设备可靠性的因素
第2章 可靠性的数学基础
2.1 概率
2.1.1 概率的基本概念
前言
简而言之,可靠性工程研究的内容包括机械和结构的、电子和电气的、零(元)件和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验证。可靠性试验数据是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但试验本身不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只有设计才能决定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产品的可靠性是由设计决定的,而由制造和管理来保证。在产品的整个寿命期内,从设计、研制、制造、装配、试验、使用、维修直到报废,都必须进行可靠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能满足用户的可靠性要求。而在可靠性管理中,首要的是“最高领导懂得并支持一项设计得很好的可靠性计划。”
可靠性是产品的主要属性之一,尤其是对于军事工业。早在1953年,著名的智囊公司兰德(Rand Corp)在一项报告中指出,评价一个武器系统优劣的七项属性依次为:性能、可靠性、精度、易损性、可操纵性、维修性及可获得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军方从只追求武器系统的性能转变为强调武器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时至今日,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国防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义的质量概念包含了可靠性。广义的可靠性包含了维修性和可用性。可靠性是考虑到时间因素的产品质量,对于提高产品(零件、部件、子系统、系统)的可用性、降低寿命期总费用、防止产品责任和对于重要设施进行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是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和应用可靠性工程技术最成功的国家。日本的机电产品得以畅销全球,尤其是汽车工业能迫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两家一度被迫宣布破产重组,主要因为其产品可靠性高。日本人因此断言,“今后产品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这些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93年,当代公认的质量权威朱兰(J.M.Juran)曾撰文指出:“20世纪是产量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2009年5月,当代TQM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质量协会(ASQ)主席和中国政府质量顾问的哈灵顿(Harrington)撰文指出:“我们不把可靠性看作质量的一部分,但是可靠性可能是质量中最重要的部分。”
环顾海内外,质量和可靠性问题几乎每天都有新闻。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海洋平台爆炸和防喷阀门失灵引起的严重石油污染,丰田汽车因制动和暴冲问题而导致召回800万辆汽车,英法海底隧道交通中断事故,上海一家船厂因龙门起重机立柱倒塌而造成重大的人身事故等,这些事故无一不与可靠性有关。可以说,质量与可靠性与民生息息相关,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力日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至今还没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品牌;大型客机的发动机需要进口…
如今,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在可靠性工程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新人辈出,他们已经在实践中做出了令国人自豪的贡献。
作者写本书的初衷有两条,第一是希望能够唤起工业集团和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人对产品可靠性的重视,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战略决策和直接干预,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产品,更不会有著名品牌;第二是希望有机会将多年来在国内外所学及实践经验介绍给那些有志于可靠性的年轻人。愿他们明白,在学术和事业上,需要有献身精神。
限于水平和时间,书中必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回顾30多年来的历程,在此深切怀念重视可靠性工程学科发展的钱伟长校长,深切怀念在机械和航空工业领域已故的可靠性事业的领导人姚福生、杨为民和仍然健在的航天可靠性的先驱何国伟,深深感念心中爱戴的师长徐灏、郭可谦和陈先霖,深深感谢30多年来许多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本人的领导、同行和朋友们。
由衷感谢:原机械工业部郭志坚副总师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日立全球资讯储存技术可靠性工程技术总监、原IEEE可靠性汇刊副主编孙凤斌博士为本书提供了宝贵信息和建议;阚树林教授帮助整理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王宝华教授帮助整理并打印第12章书稿;研究生陈其红、秦臻、戚珩、樊迅、程雅打印了全部书稿。作者也由衷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出版本书是不可能的。
最后,深深感谢妻子和儿女对作者在过去一年内专心写作的理解和支持。
序言
回顾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历史,可靠性成功地实践于“两弹一星”“婚娥工程”。“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质量与质量管理”列为“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全过程的重点,并要求加速人才培养的工作。综合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说明,今后产品、系统及网络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
机械工业可靠性工作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原机械部发出《加强机电产品可靠性工作的通知》,先后由原副部长唐仲文、陆燕荪和李守仁担任可靠性工作的领导者,并由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机械质量管理协会来具体组织实施和推动。“通知”中指出,应将“可靠性工程基础”列入高等理工院校机械专业的必修课程。
牟致忠教授在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期间,为机械电子工业可靠性推广培训班编写了教材,并多次亲临授课。为国家教委主编了大学教材《机械可靠性设计》。参与了机械电子工业重大核工业项目的可靠性评估工作。在国外进修、兼职教学多年,参与了国外企业可靠性工作实践。
本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理论性是指总结了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成果,系统性比较强。实践性是指作者总结了他参与的国内外可靠性教学、正程评估及具体的可靠性工程的经验、教训。因此,本书对于机械工业的可靠性工作,无论从人才培养方面还是从教学方面,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特别对从事机械可靠性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非机械行业的可靠性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