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李秀 安颖莲 田荣牌 姚瑞霞
- 丛书名: 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65675
- 上架时间:2003-7-8
- 出版日期:2003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8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综合
教材 > 征订教材 > 高等理工
计算机 > 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基础知识 > 基础知识 >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公共课及公共选修课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图形用户界面的使用
实验 Windows系统基本上机操作
任务1 新建文件夹
任务2 保存文件
任务3 查找文件
任务4 文件的复制
任务5 文件的删除与还原
任务6 创建快捷方式
任务7 通过多种方式运行程序
任务8 设置屏幕保护程序
第2章 文字编辑与排版
实验一 Word 2000快速入门
任务1 认识Word程序的工作窗口组成
任务2 创建新文档
任务3 保存文档
任务4 打开文档
任务5 文本对象的基本编辑方法
任务6 插入编辑对象的方法
前言
为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的创作集体在第4版推出之际,从近几年中获得同学好评的上机辅导练习资源中提炼整理出这套上机实验指导书,目的在于为选用教材的同学和教师更好地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也为不同起点的读者创设一个主动学习的条件,从实践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
本书出版之前已经在清华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通过一个作业实例,让读者和选用教材的老师,对如何充分使用立体化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成就感,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以下列出的作业是清华大学2002年入校新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第一次作业:
作业类型:文字处理
1.作业目的
培养获取网络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文字处理工具的编辑排版技能。
2.内容选题(请从下列选题中明确你的作业内容主题)
·如何看待IT业界的“泡沫”
·如何使“深蓝”更蓝
·Windows与Linux谁执牛耳
·中国软件业的前途与出路
·评述搜索软件的工作机理
3.具体要求
·工作量
文字内容量:大于1页A4纸张。
·基本功能
①中文标点符号的正确输入。
②页面设置(A4纸张大小,页眉左侧为文章选题,右侧为作者姓名、学号和班级,页脚居中为页码)。
③文字修饰(文章正文部分为5号宋体字,文章标题和内容小标题应根据整体要求进行字号、字体、样式和效果的设置)。
序言
清华大学自1990年开始将计算机教学纳入基础课的范畴,作为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并按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进行计算机文化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讲授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方法,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的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讲解计算机应用中带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知识,讲解计算机应用与开发中的基本技术、工具与环境。
以上述课程体系为依据,设计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近几年来,清华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有关课程中先后引入了面向对象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与互联网技术等。与此同时,在教材与CAI课件建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也正在大力开展工作,并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适应高校正在开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清华大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该系列教材有如下几个特色:
1.自成体系;该系列教材覆盖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其中既包括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包括适用于各专业的软、硬件基础知识;既包括基本概念、方法与规范,也包括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工具与环境。
2.内容先进:该系列教材注重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当地引入教学中来,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系列教材中包括了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编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Internet与互联网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等。
3.适应面广:该系列教材照顾了理、工、文等各种类型专业的教学要求。
4.立体配套:为适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该系列教材中多数都配有习题集和实验指导、多媒体电子教案,有的还配有CAI课件以及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系列教材源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凝聚了工作在第一线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我希望本系列教材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