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皇帝文化的本质是缺乏尊重个人的人本精神和尊重契约的法制精神。
员工是人.不是资源。真正的企业之源、创新之本是发展良性合作的能力一一社会资本。
洗脑企业天天教育员工,却不知建立双贏的企业文化的要义是教育雇主、教育上司。有些管理者居然指望用洗脑等手段来建立有凝聚力的企业.我劝他们还是早点歇了吧。
像斯巴达军团一样高效的企业.其实质是高度的制度化,背后往往是一个高效的沟通系统,公司的首脑也往往是沟通大师。
真理有时候在多数人手里,有时候又在少数人手里,难的是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是在少数人的手里还是多数人的手里。
在管理领域.经济学家要清楚自身的局限,不要“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君主的聪明程度决定建议的好坏,而不是建议的好坏决定君主的聪明程度。
内容简介
作译者
1972年生子江西吉安,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任职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获得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现执教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他是《欧洲管理评论》(EMR)、《亚洲商业研究》
(JABS)的编委,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发起成员,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的中国负责人。他的学术文章发表子《管理科学季刊》、《管理与组织评论》、《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著有《东张西望》、《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论语笔记》、《纸上谈兵说管理》、《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等。
目录
前 言
管理风范
皇帝阴影下的中国企业
浮躁与沉潜
两种十理斯玛
做好企业
人力资源
制度的竞争
寻找核心竞争力
寻找精神资源: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文化分析
洗脑与企业文化
人的学问
囚徒困境与仁者无故
制度与人
关系学
长不大的烦恼
东张西望
MBA:南橘北枳
为什么多元化
前言
可惜我没有太多时间欣赏这些美景。作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博士班1999级唯一的中国学生,我面临的是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重重压力。199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我随波逐流,先是进了一家当时最时髦的外经贸部所属的进出口公司,然后又进了外企,在诺基亚中国公司做了几年。最后下定决心出国学管理,进了INSEAD的博士班,却发现这与我原来想象的留学生活完全不一样。从小到大,我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在这里,却第一次尝到了阅读材料读不完、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出来的滋味。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课程,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几乎完全是“坐飞机”—云里雾里,完全摸不到边际。
好在人的潜能是无穷的。“9·11”事件爆发的时候,我顺利通过了为期九天的综合考试,开始筹划我的博士论文了。我所在的系是组织行为学,与大多数偏微观、偏心理学的组织行为学系不一样,我们这里偏重的是社会学和组织层面规律的研究。不管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研究,数据为王,没有好的数据,一切无从谈起。而且,与心理学的研究相比,社会学的实证数据更难取得,完成一个独立研究的周期更长。博士念七八年的例子,这里一点都不罕见。这样的持久战,本地人、欧洲人耗得起,我们这些“老外”可真是耗不起。眼见着有念了四五年之后放弃博士学位的,还有自杀的,我一步都不能闪失。
我决定回国收集数据。2002年夏天,为了探一下路,我在海口的改革发展研究院做了几个月的访问学者。沿着海岸线,我曾独自一人从海甸岛一直走到西郊新修的秀英铁路码头,路很难走。到哪去收集这么多数据?我的题目又是社会网络,这是中国人向来最敏感、最不喜欢谈的话题。在缺乏实证学术传统的中国,一个博士生要想单枪匹马取得被调查者在这种题目上的信任和支持的难度有多大,外人根本无从想象。
当时国内正当互联网经济的热潮,连带火起来的是各种财经类的杂志。我想,也许可以给这些杂志写点东西,然后再利用这些杂志的影响力与公司联系。我开始尝试给他们写起了专栏。万事开头难,写顺了,就一直写下来了,其中写得最多的是《IT经理世界》(在此,还要特别感谢《IT经理世界》的编辑胡明沛和刘莉莉的支持)。
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圈而言,给所有不是同行审稿(peer review)的杂志写文章,都算是不务正业,不好好做研究,“东张西望”做什么?我起初是为了收集数据,而且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我所料,杂志的影响力在帮助我收集数据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才得以在4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顺利毕业。我想,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坚持做下去吧。就这样,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六七本书了。
我尊敬的战略学家布鲁斯·科格特(Bruce Kogut)曾做过一个“为什么学者总是给出很坏的建议”(Why academics give bad advice?)的研究。问题的核心在于,同一个领域的学者往往会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的小圈子,以圈内人的是非为是非,以圈内人的高下为高下。物理学、数学这种纯理论科学,形成这种圈内人的评价机制是正常的,但是作为一门实践学科的管理学,最后也形成一个与企业、与管理者毫无关系、泾渭分明的自己人组成的小圈子,仔细想,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
在凸分析、贝叶斯均衡、同构、归因错误、结构洞等各种学科的未尝不古怪的各种概念中摸索前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会到INSEAD校园后的枫丹白露森林中去转一转。蓝天、白云、松树、永不止歇的各种鸟类互相召唤和嬉戏的声音,还有风声,当然还有如INSEAD成长起来的杰出印度裔管理学家苏曼特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所言:“枫丹白露那种独特的味道。”浸淫其中,我有时会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时空错置的幻觉,地老天荒,万古同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只有这片松树,仍将耸立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
序言
第一层意思:管理是一门内容浩瀚而又深邃的学问。《东张西望》这本书,不是对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也不是对某一个管理问题深钻详究,而是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管理学的剖析。虽不乏独创见解,却自谦为“东张西望”。
第二层意思: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有它共性的原理,全世界都一样,然而,作为一门艺术,如何巧妙运用管理原理就千差万别了。不论科学与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管理就不能不受整体文化的深刻影响了。《东张西望》旁征博引,精彩纷呈,展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有机结合。这也许是深层次的“东张西望”吧。
也许还有第三层更深层次的意思,我没有问过作者。本想问问,但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何必凡事都必须说白呢?给读者留下一个寻根究底的空间,不是更好吗?
科学的精神就是寻根究底,不断前进。
科学的快乐也就是这个寻根究底的过程。
没有标准的根与底,没有永恒不变的根与底,这就是万千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管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的人之间以及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也许更是如此。它依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乃至不同企业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和领导者个人风格而各有所异。管理学要求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科学回答。
21世纪,工业社会正在走向自己的尽头,而以科学研究业成为主导产业为特征的“科业社会”正在崛起,历史已经显现出这一发展规律;代替民族工业的跨国公司是新型的全球公司,这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有效配置的先进生产方式,铸就了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1世纪管理学必须与这两个历史大趋势相适应,有所创新。
闭关自守、不向外国先进的企业管理学习,是蠢人,自外于历史潮流,只会边缘化,陷入落后的境地;以为只要把外国先进的企业管理搬过来,就万事大吉,就会一本万利,是庸人,照搬,而不是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创新,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管理学内在的品格,好心可能成坏事。管理学的任务不仅是总结先进管理的经验,还必须寻根究底找到先进管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形成先进管理的思维方式。人们学习了管理学揭示的科学原理和先进思维方式,下苦功与自己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创造出能给自己企业创造利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企业家。
肖知兴教授的《东张西望》,在这方面做了十分可贵的努力。它不是管理学的巨著,但绝对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管理学著作,值得中国企业家和未来的企业家们一读。
肖教授邀我作序,我荣幸地做了第一读者,获益匪浅,学习到许多东西。写下如上读后感,是为序。
刘 吉
于苹果园五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