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从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出发,贯穿“基础一应用专题”这一主线,紧扣基础,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面向应用。
本教材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如变量、数组、控制结构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与应用的基础上引人函数的结构与应用、指针的概念及其应用、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实现、结构型数据的应用及文件的操作等面向应用的知识点介绍;然后在上述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数据结构专题,包括链表、栈、队列和二叉树的概念与应用。
本书语言表达严谨、流畅,实例丰富,书中例题的代码都做了详细注释,便于自学。与本书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教案》和(语言程序设计习题解析》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适合作为大专院校程序设计课程的人门教材,也可供计算机水平考试培训及各类成人教育等教学使用,还可供计算机爱好者自学。
目录
1.1 C语言的发展与特点
1.1.1 C语言的发展
1.1.2 C语言的特点
1.2 几个基本概念
1.2.1 程序
1.2.2 程序设计
1.2.3 算法
1.2.4 数据结构
1.3 软件工程的概念
1.4 C语言程序的基本标识符
1.5 C程序的几个简单实例
1.6 C程序的结构特点
1.7 C语言程序的编译和执行
习题
第2章 C语言程序的基本数据类型及其运算
2.1 C语言的数据类型
2.1.1 数据类型的一般概念
2.1.2 常量
2.2 数据类型及变量
前言
C语言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是国内外大学都在开设的重要的基础课之一。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方便灵活、程序执行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系统处理能力。它支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技术,其函数式结构为实现程序的模块化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
本教材从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出发,贯穿“基础一应用一专题”这一主线,紧扣基础,面向应用,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如变量、数组、控制结构及判断结构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与应用的基础上适时引人函数的结构与应用、指针的概念及其应用、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实现、结构型数据的应用及文件的操作等面向应用的知识点介绍,然后在上述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部介绍数据结构专题,包括链表、栈、队列和二叉树的概念与应用。为方便授课和学习,本教材还配套有电子教案和习题解析。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通俗易懂,突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的介绍与应用。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在介绍“算法设计与实现”这部分内容时,重点介绍经典的排序与查找的算法及其实现,同时通过几种不同算法的比较,讨论算法的效率及代码实现的效率。计算机程序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模型或算法,通过介绍算法设计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加以实现,可以使读者更好地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体系结构和方法,尤其是优化的程序设计方法。
本书的特点之三是引人了“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应用”,使得读者在很好地完成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设计出界面更加友好的程序,体现“易用性、界面友好”等高质量程序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之四是介绍了数据结构的基本内容,如链表、栈、队列和二叉树的“三基”,将这些内容作为综合应用的专题,使读者从实际应用中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进一步提高。
本书的特点之五是教材中有代码的详细注释,为了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解代码结构及功能,本教材中的例题代码中给出了详细的代码注释,以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代码,同时,教材中的所有代码均在TC3.0下,完全调试通过。
本书的特点之六是采用美国最新的 C语言国家标准 ANSI C99,使学习内容在兼容以前版本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
本书的特点之七是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这样从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角度来说是有利的,而且这样也有利于自学。本教材标有“。”的内容为选学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教材的学习内容,如果这些内容不作为教学内容学习的话,不影响其他内容在知识点上的承接关系。
本教材中将“编译预处理”内容放到附录中去,由于此部分内容跨越了很多知识点,如果单独作为一章内容,那么只能将这部分内容放到较靠后的位置,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也牵涉到编译预处理的内容,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放到附录中,可以根据需要及时查询,读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习编译预处理内容的进度。
本书可供各高等院校、计算机水平考试培训、各类成人教育学校作为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爱好者自学。
本书由黄维通、马力妮、孟威、关继来、邱春凤等编写,同时参与编写工作的有成竟峰、马励华、章国利、刘祥、顾飞、谢国华、郑会理,参加资源建设的有关发达、蒋孝蔚、高屹等,参加程序凋试、校验的有刘世清、张义、程昆鹏、黄兆文、赵松、宋克宏等,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编写本书给予的大力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并通过作者电子信箱告知。不胜感激,谢谢!
作者联系信箱:hwt@cic.tsinghua.edu.cn
黄维通
2003年2月于清华园
序言
清华大学自1990年开始将计算机教学纳入基础课的范畴,作为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并按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进行计算机文化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讲授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方法,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的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讲解计算机应用中带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知识,讲解计算机应用与开发中的基本技术、工具与环境。
以上述课程体系为依据,设计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近几年来,清华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有关课程中先后引人了面向对象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与互联网技术等。与此同时,在教材与CAI课件建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也正在大力开展工作,并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适应高校正在开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清华大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该系列教材有如下几个特色:
1.自成体系:该系列教材覆盖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其中既包括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包括适用于各专业的软、硬件基础知识;既包括基本概念、方法与规范,也包括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工具与环境。
2.内容先进:该系列教材注重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当地引人教学中来,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系列教材中包括了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编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Internet与互联网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等。
3.适应面广:该系列教材照顾了理、工、文等各种类型专业的教学要求。
4.立体配套:为适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该系列教材中多数都配有习题集和实验指导、多媒体电子教案,有的还配有CAI课件以及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系列教材源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凝聚了工作在第一线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我希望本系列教材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周远清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