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与实践(第1章至第3章)、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管理(第4章至第7章)、湿地开发与保育(第8章)、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第9章)、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第10章至第13章)、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管理(第14章)、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第15章至第17章)、国际生态系统管理的经验(第18章至第19章)。上述内容涵盖了我国许多极具特点的典型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区和典型生态问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推广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生态大讲堂”2009年春季学术研讨会22位报告人的学术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以“基于观测与试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为主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与实践、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湿地开发与保育、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管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国际生态系统管理的经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BR>本书内容涵盖了我国许多极具特色的典型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区和典型的生态问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推广意义,可供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BR]第1章 农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 [BR] 1.1 引言 [BR] 1.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色 [BR] 1.3 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BR] 1.4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展望 [BR] 1.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2章 中国主要生态系统及其管理 [BR] 2.1 中国主要生态系统及其变化 [BR] 2.2 国家生态系统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BR] 2.3 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进展 [BR] 2.4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3章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我国西部土地退化防治中的应用 [BR] 3.1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BR] 3.2 我国西部土地退化防治成因及防治现状 [BR] 3.3 IEM在我国西部土地退化防治中的实施 [BR] 3.4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4章 锡林郭勒草地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研究 [BR] 4.1 引言 [BR] 4.2 生态区概况 [BR] 4.3 主要研究结果 [BR] 4.4 新技术推广与示范区建设 [BR] 4.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5章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理论与实践 [BR] 5.1 引言 [BR] 5.2 生态区概况 [BR] 5.3 全球变化及其对高寒草甸的影响 [BR] 5.4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BR] 5.5 生态畜牧业实践 [BR] 5.6 结语与展望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6章 荒漠化治理与沙地水循环“沙坡头模式” [BR] 6.1 引言 [BR] 6.2 沙坡头治沙模式产生的背景 [BR] 6.3 沙坡头治沙模式下的经验与启示 [BR] 6.4 沙坡头治沙模式的推广应用及效益 [BR] 6.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7章 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防治“三圈”范式 [BR] 7.1 引言 [BR] 7.2 鄂尔多斯高原“三圈”范式概念框架 [BR] 7.3 鄂尔多斯高原“三圈”范式概念下的研究 [BR] 7.4 鄂尔多斯高原“三圈”范式的示范和应用 [BR] 7.5 “三圈”范式概念的扩展 [BR] 7.6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8章 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育 [BR] 8.1 引言 [BR] 8.2 三江平原湿地开发历史与景观结构变化 [BR] 8.3 三江平原湿地开发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BR] 8.4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BR] 8.5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恢复与湿地生态系统性可持续管理 [BR] 8.6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9章 东北黑土有机碳变化过程与生态恢复及重建模式 [BR] 9.1 引言 [BR] 9.2 黑土概况 [BR] 9.3 黑土土壤有机碳变化过程 [BR] 9.4 黑土有机碳的生态恢复 [BR] 9.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0章 南方红壤丘陵区综合开发“千烟洲模式” [BR] 10.1 南方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BR] 10.2 选点与规划 [BR] 10.3 千烟洲模式 [BR] 10.4 模式的成效 [BR] 10.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1章 北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什么衰退 [BR] 11.1 引言 [BR] 11.2 樟子松分布状况 [BR] 11.3 沙地樟子松的衰退特征 [BR] 11.4 沙地樟子松衰退原因分析 [BR] 11.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2章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过程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 [BR] 12.1 引言 [BR] 12.2 生态区概况 [BR] 12.3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BR] 12.4 杉木人工林连栽的影响 [BR] 12.5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 [BR] 12.6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3章 西南(岷江上游)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BR] 13.1 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现状 [BR] 13.2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自然更新研究 [BR] 13.3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调控试验 [BR] 13.4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可持续管理研究的启示 [BR] 13.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4章 亚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过程及其适应性调控 [BR] 14.1 引言 [BR] 14.2 研究背景与区域需求 [BR] 14.3 喀斯特土壤生态过程及其服务功能形成机理 [BR] 14.4 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植被演替 [BR] 14.5 喀斯特峰丛洼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设计及生态功能重建的农业结构调整设计 [BR] 14.6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5章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BR] 15.1 研究区概况 [BR] 15.2 山区气候——水文过程:水文、水资源系统及变化趋势 [BR] 15.3 平原绿洲区——农田水文过程 [BR] 15.4 绿洲一荒漠过渡带的生态退耕 [BR] 15.5 荒漠区——生态水文过程 [BR] 15.6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6章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与流域水循环 [BR] 16.1 引言 [BR] 16.2 生态区概况 [BR] 16.3 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的长期观测和研究 [BR] 16.4 生态系统管理的优化模式和示范 [BR] 16.5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7章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过程机理及其调控 [BR] 17.1 引言 [BR] 17.2 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BR] 17.3 研究现状与问题 [BR] 17.4 库区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体系 [BR] 17.5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过程的机理研究 [BR] 17.6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 [BR] 17.7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8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管理和服务 [BR] 18.1 前言 [BR] 18.2 生物多样性同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 [BR] 18.3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的政策响应 [BR] 18.4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 [BR]第19章 生态系统服务项目成功的10个判别标准 [BR] 19.1 引言 [BR] 19.2 10个评判标准概述 [BR] 19.3 结语 [BR]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