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航MBA教育中心主任,北航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首任主任。
2002年以来,先后主讲本科生、MBA、工程硕士的六门课程,学生评价优秀,屡优秀教学奖,并先后五次获得北航教学成果奖。
2005年开始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与研究,2007年起主持福特基金会“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西部高校师资培训项目,先后对近百所学校共300余位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法的培训。
同时拥有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科院心理所EAP签约心理咨询师资格。
香港科技大学一美国杜克大学MBA(1997~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工程学士(1986~1990年);在英国金斯敦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院任访问学者一年(1999~2000年)及担任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项目官员(2001~2002年)。
三年外企人力资源经理经历,面试千余应聘者。
目录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言
致谢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 生涯唤醒
第1章 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
开篇案例林霖的大学生活
1.1你为何而来
1.2大学生活的终点是什么
1.3怎样使大学生活最精彩
1.4未来可以规划吗
推荐阅读 在大学获得成功的最佳策略
中国大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三个英语单词
我的大学
第二部分 认知自我与认外部世界
第2章 自我探索
开篇案例 所学专业的困惑
2.1你是谁
前言
后来,我逐渐发现,柳雪这个听起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案例并非绝无仅有。很多毕业后工作多年的校友提到,进入公司工作后,几乎没人关心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提到毕业学校的场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你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领导表扬时可能会带一句:“不愧是××大学毕业的啊!”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工作没做好时,听到有人嘀咕:“××大学毕业的,就这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名牌大学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机会较普通大学要多得多:且不说可以亲耳聆听众多著名的教授授课、知名学者及企业家的讲座,丰富的校友资源及毕业时众多著名企业宣讲会更是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即使是国内著名大学,也有完成四年学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2009年,“江西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两年制专科生曹晓洁还未毕业就已被福富软件、印度INFOSYS、IBM上海等三家跨国软件公司同时看中”的新闻在网络上被热炒。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今天,考入大学甚至考入重点大学已经不是未来的职业保险。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不再主要取决于其所考取的学校及专业,更重要的是与其大学生活如何度过相关。
近年来,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竭尽全力送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开发孩子的智力,要求孩子学钢琴及各种乐器。其实,人生是场马拉松长跑,而且有好几条起跑线。对于有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而言,人生有四条起跑线:出生伊始,进入小学和中学,考入大学,进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在第一条起跑线上,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性,全凭家庭背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子女的投入程度来决定其早期教育的优劣。在第二起跑线上,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刻苦学习、掌握才艺以争取更好的学习机会(进入重点中小学)。跨过大学这条第三起跑线,大多数同学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的保护,开始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稳定的价值观,并且很快站到职场这条第四起跑线上。
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在18~23岁有两次机会站到新的起跑线上。为什么有人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有的甚至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为什么有些未能考上理想大学的同学毕业时却找到了令大家羡慕的理想工作?如何把握人生的最后一道起跑线?可以肯定的是,大学四年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思考如何把握这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奇迹不断涌现的阶段。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及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辅导经验,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朋友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书希望循着多数大学生朋友的学习生活轨迹,伴随大家度过初入大学时的新奇、兴奋、迷茫、失望,最终帮助大家尽快找到大学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生涯发展目标,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最终在人生第四起跑线上占据先机。
序言
在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出现以来,大学在社会的发展和重大的历史变革中都扮演着引领者和实践者的重要角色。大学本科教育是受教育者成长成才最为关键的阶段,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智力、创新和思维的殿堂,是培养优秀人才以及产生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主要机构,通过知识的学习、探索能力的提升和文化思想的交流,发展友谊和人际关系,激发形成创新思维的知识结构,培养思想的独立性,形成对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分析力、鉴赏力和判断力。对大学生而言,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和大楼,还在于我们对大学的充分理解和实践,即“怎样读大学”和“怎样办大学”。
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社区,它可以增进我们的睿智,提高生活品质,激发和拓展潜能,为学生提供一种人生转型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了,他们富于个性和理想,拥有许多优良品质。同时,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从小生活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中,需要在不懈的奋斗与自我超越中历练成长,才能成为一个志存高远、富有责任感和热情奋发地向目标前进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大学将为这些孩子成长成才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支持。然而,内因是决定主体发展的动力,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三项基本素质。
第一是激情。激情是成就梦想、追求卓越的一种品质。成长为未来的领导、领军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目标或愿景,而成就事业者大都是善于自我激励、有强烈进取心的人,还要有常人所缺乏的坚定的信念和献身精神,它会为我们增添更强的发展动力。激情也是一种坚强,在遇到新的思想、新的变化、新的困惑和新的挑战时,持久的激情让我们可以忍受寂寞、坚持追求;激情还是一种热爱,使我们在心中不断积蓄对自己、家人、同学、师长的爱,构建起对社会和国家的爱。
第二是责任。人活着就会有责任。同学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家庭、朋友负责,以后还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而高尚与卓越的基础就是责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有时我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承担后果,当我们做出决定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时,我们也会变得更成熟、更自信。缺乏责任会使我们行为无所约束、随波逐流,忽视进取和方向,而且失去责任更会使我们失去人最基本的品质——诚信。
第三是荣誉。荣誉是激发斗志、成就梦想的精神动力。志存高远的人,一定会持续地唤起自己所拥有的勇气和创造活力,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捍卫自己的荣誉,每个人未来的成功将会取决于他们将困难转化为成功的能力。
在这三项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有效地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是成才的必备条件。刚刚经历了高考,进入了大学,面对许多新鲜事物,很多同学都想尝试一下。然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事先没有科学的规划,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很可能荒废了时光而一事无成。
近年来,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倡导,为本科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及专业特点,树立远大的人生发展目标,有效地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毕业时能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实践能力突出的职场精英,或者进入研究生学习,培养更加专业的科学实践创新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苏文平老师怀着对教育工作的极大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基于多年的本科教学、研究经验及对职业、职场的把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同学们以启迪和引导,一直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现在,苏文平老师将多年来教学、咨询、研究的经验及学生的反馈精心整理成书,不仅有严谨的理论体系,还包括许多真实的学生案例和几十位学生的反馈实录。作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该书既能满足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需求,也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可读性和实践性强,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大学生能切实领会这本书的方法,并有效运用和实践,无疑会有助于更好地体验和把握大学生活。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说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持续地唤起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活力和勇气,在激情的岁月里放飞梦想,在未来人生的第四起跑线上把握先机,实践责任人生,去拥抱新的挑战和机遇!
怀进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2011年9月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紧扣大学生个性特点和职场实际需求,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素质与能力。相信本书会对大学生毕业时有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开端、在人生的第四起跑线上占据先机有极大的帮助。
—— 郭鑫,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裁、美世大中华区前总裁
文平是我的挚友,我们经常一起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成长的话题。这本《赢在第四起跑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是书如其人:
首先是真诚。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帮助人找到职业方向,更是人生幸福和发展的大课题。文平一直满怀热忱地对待人生、对待她的学生和她的研究,这本书是文平多年授课、咨询、研究的积累,同时也贯穿了她对人生和成长的思考和体悟。
其次是生动。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严肃的话题,对大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似乎并不迫切。而本书中大量同龄人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苦恼、思考和总结,以及亦师亦友的点评,将给大学生带来共鸣,在轻松阅读中被打动、启发,从而及早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
—— 陈畅,知遇网CEO、华润雪花啤酒人力资源前总监
大学生离开校园、能否顺利迈入职场并走得稳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学期间在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努力。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自我成长、顺利就业的重要工具。基于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心近年来在“下移”:由重点辅导学生面试技能、帮助推荐就业机会为主,到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其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苏老师的这本教材内容严肃、形式活泼,相信能使同学们在进入大学伊始就认真思考、开始行动,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良好的开端。
—— 韩威,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每个人都有许多“第一次”,而且这些“第一次”会产生很强的惯性,对未来形成强势制约——路径依赖。人生每条起跑线都是一次“第一次”,尤其“第四起跑线”:它将影响人赖以“安身立命”的职业生涯几十年。
苏老师用一种系统的、与实践密切衔接的论述,让每个阅读本书的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大学发展蓝图。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就是一种底气、一种确定感,有了这份蓝图,就拥有了这种底气与确定感。从书中可以看到苏老师执著的助人情怀。
—— 谢伟,UCT(高校生涯导师)培训师、仁能达教育研发总监
从《赢在第四起跑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本书中,大学生会看到自我规划的方法和希望,职业指导教师会找出指导学生的工具和思路。苏老师专业积累深厚,文风亲切自然,一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书籍的刻板说教印象,好似大学生职业指导领域的“小清新”。
—— 刘雪茹,瀚才教育集团职业发展总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前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