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
第一部分 RFID: 一般特征、基本原理和市场
第1 章 简介、定义和词汇 2
1.1 频率及其分类 2
1.2 RFID: 使用者及其目的 4
1.3 历史 4
1.4 射频(或非接触式)识别及其应用范围 5
1.5 非接触式通信的概念 6
1.6 RFID 系统的组成、术语和词汇 7
1.7 词汇: RFID 中使用的术语 9
1.8 附录: 单位和常数 11
第2 章 基站标签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12
2.1 能量转换和通信模式 12
2.2 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 13
2.3 数据通信 22
2.4 通信原理 23
2.5 工作模式的概念 25
2.6 数据传输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27
2.7 有关远距离RFID 系统更具体的问题 29
第3 章 非接触式技术的市场和应用 31
3.1 非接触式技术和RFID 的市场 31
3.2 标签应用 32
3.3 市场上的工作者和参与者 37
第二部分 电磁波的传输: 原理、理论及实际情况
第4 章 核心理论 41
4.1 电磁波的传输和辐射现象 41
4.2 赫兹偶极子 41
4.3 空间中场和区域的分类 44
4.4 UHF 和SHF 频段的RFID 应用,即远场应用 47
4.5 赫兹偶极子和任意长度的偶极子,l/ n 和l/2 61
4.6 本章主要公式列表 67
4.7 附录1: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简要说明 68
4.8 附录2: 复数的简要说明 69
4.9 附录3: 用复数表示的功率的简要说明 70
4.10 附录4: 有关矢量的简要说明 72
第5 章 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 74
5.1 全向和各向异性天线 74
5.2 天线增益 75
5.3 空间中一点的功率通量密度 78
5.4 有效辐射功率PERP 80
第6 章 标签天线终端的功率恢复 86
6.1 恢复发射的辐射功率(或部分) 86
6.2 孔径或表面的概念 86
6.3 RFID 应用需要的主要参数的定义 100
第7 章 实际检查: 如何处理每天的问题 116
7.1 应用环境的影响 116
7.2 标签的极化损耗兹polarization = p 125
7.3 天线负载失配因子兹load matching = q 129
7.4 电压驻波比(VSWR) 131
7.5 因为天线的物理设计造成的损耗兹antenna 137
7.6 总结 137
7.7 在UHF 和2.45 GHz 时RFID 的应用实例 138
7.8 标签基片上的集成电路的峰值影响 140
7.9 总结 140
7.10 UHF 和SHF 举例 142
7.11 附录: 关于UHF 和水的现实与想象 143
第8 章 波的反射和/或再辐射及RFID 应用 146
8.1 波散射的物理现象 146
8.2 散射方式 147
8.3 被标签散射的功率Ps 147
8.4 标签的雷达截面滓e s 156
8.5 附录 168
第9 章 反向散射技术及其应用 170
9.1 基站和标签之间反向散射的通信原理 170
9.2 标签的品质因数驻滓e s或驻RCS 173
9.3 附录: 第7 章至第9 章主要公式总结 191
第10 章 RFID 实例研究 193
10.1 实例1: 应用于远程供电无源标签 193
10.2 实例2: 应用于电池供电无源标签 193
10.3 实例1a 和1b: 应用于远程供电无源标签 193
10.4 实例2: 应用于电池供电无源标签 200
第三部分 通信和传输、基带信号、载波调制和交互
第11 章 数字技术方面: 位编码和基带信号 209
11.1 位编码 209
11.2 UHF 和SHF 频段的RFID 应用中位编码的不同类型 211
11.3 不同位编码类型的总结 220
第12 章 模拟技术方面: 载波调制原理 221
12.1 调制类型 221
12.2 从基站到标签的前向链路载波调制的类型 222
12.3 幅度调制 222
12.4 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228
12.5 总结 230
第13 章 扩频技术 231
13.1 跳频、捷变系统和扩频理论 231
13.2 扩频技术 231
13.3 扩展窄带调制载波的辐射频谱的跳频或捷变系统 236
13.4 扩展宽带调制载波的辐射频谱的扩频系统 244
13.5 “混合冶扩频技术: DSSS 和FHSS 249
13.6 展望未来 250
13.7 SHF 上的例子 251
13.8 FHSS,LBT,DSSS 和RFID 252
第14 章 相互作用和结论 253
14.1 关系、相互作用和性能 253
14.2 第三部分的一般总结 260
第四部分 标准和准则
第15 章 UHF 和SHF 频段的RFID 标准 263
15.1 标准的作用 263
15.2 用户和供应商的标准 263
15.3 ISO/ OSI 模型 263
15.4 ISO 非接触式技术标准 267
15.5 附录1: EPC 系统的结构和层级 286
15.6 附录2: EPC 的结构 287
15.7 附录3: 关于ISO 18000鄄6C—EPC C1 G2 的一些日常性能的事实 288
第16 章 准则和电磁场人体暴露 292
16.1 标准和准则的调查 292
16.2 美国、欧洲、法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关于UHF 和SHF RFID 的准则总结 295
16.3 在人类环境中关于电磁领域的标准: 人体暴露 297
16.4 将遇到的其他要求 300
第17 章 规则对性能的影响和后果 302
17.1 频率 302
17.2 传输电平 303
17.3 总结 312
17.4 欧洲与美国之间的比较 313
17.5 世界范围内和欧洲的UHF 或13.56 MHz 315
17.6 附录: 主要标准和规则 320
第五部分 标签与基站的组成
第18 章 RFID 标签 324
18.1 绪论 324
18.2 工作原理总结 324
18.3 标签技术 325
18.4 标签天线 329
第19 章 基站 334
19.1 简介 334
19.2 基站硬件结构的例子 340
19.3 产品范例 356
19.4 基站天线 359
19.5 总结 360
第20 章 评价标签和系统的一致性、性能及方法 361
20.1 正式的测量和测试方法 361
20.2 所需参数 362
20.3 简单的测量方法 363
20.4 通过的结论 365
结论 367
有用的地址、元件生产商及深入阅读资料 368
术语对照表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