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原理》
第1章测量的基本概念
1.1测量常识
1.1.1测量的概念
1.1.2测量的过程
1.2古测量学
1.2.1中国古代的测量学
1.2.2埃及古代的测量学
1.2.3数学发展与测量学
1.3量的概念
1.3.1量的定量性
1.3.2量的统一性
1.3.3量的存在性
1.4测量的本原
1.4.1第一个约定
1.4.2第二个约定
1.5测量定义
1.5.1定量性
1.5.2操作性
1.5.3确定性
1.6测量原理
1.6.1测量知识的学习
1.6.2测量原理的定义
1.6.3本书的体系结构
思考题及习题
第2章测量的数学物理模型
2.1测量信号
2.1.1测量信号的定义
2.1.2测量信号的来源
2.1.3测量信号的函数表示
2.1.4测量信号的基本要素
2.1.5测量信号的结构与类型
2.2测量噪声
2.2.1噪声的来源与性质
2.2.2噪声的数字特征
2.2.3高斯噪声与白噪声
2.2.4噪声的幅度划分
2.3测量方程
2.3.1测量信号的取样
2.3.2测量方程的定义
2.3.3测量信号的有效性
2.4测量算子
2.4.1定义与性质
2.4.2基本问题
2.4.3普适性测量算子
2.5测量误差
2.5.1误差的描述
2.5.2误差的度量
2.5.3测量的合格性
2.6测量性能限
2.6.1测量信号性能限
2.6.2最佳测量算子
2.6.3参考性能限
2.7总结与归纳
2.7.1测量的关键问题分析
2.7.2测量的主要模型归纳
思考题及习题
第3章测量的有效性分析
3.1测量信号的波形值
3.1.1信号的幅度与功率
3.1.2信号的距离函数
3.1.3测量信号的有效性判别
3.2测量信号的区别度
3.2.1基本定义
3.2.2基本用途
3.3测量信号的灵敏度
3.3.1基本定义与性质
3.3.2全局平均灵敏度
3.3.3序关系与上下界
3.4测量采样第一定理
3.4.1等间隔采样问题
3.4.2测量采样第一定理
3.5测量采样第二定理
3.5.1有效集搜索问题
3.5.2测量采样第二定理
3.6测量误差定界分析
3.6.1基本问题分析
3.6.2误差情景分析
3.6.3误差上界公式
3.7总结与归纳
3.7.1主题和基本问题
3.7.2主要内容
附录
附录A301定理1及其证明
附录A302定理2及其证明
附录A303推论3及其证明
附录A304有限计算的概念与问题
附录A305容许偏差 的设置问题
附录A306高斯白噪声下普适性算子的误差定界
附录A307高斯概率积分估计不等式
附录A308灵敏度性质三和性质四及其证明
附录A309多项式型样本的平均灵敏度及其求解方法
思考题及习题
第4章测量中的计算方法
4.1测量算子的可计算性
4.1.1基本问题分析
4.1.2有限计算概念
4.1.3有限计算可行性
4.1.4量值间隔的选取
4.2普适性算子基本算法
4.2.1算法程序及代价
4.2.2计算密集型算法
4.2.3存储密集型算法
4.3时空域格点疏散算法
4.3.1概念与条件分析
4.3.2时间域疏散算法
4.3.3量值域疏散算法
4.4幅值域逆函数表算法
4.4.1作图法及其启示
4.4.2逆函数表格结构
4.4.3量值查找与确定
4.4.4电路设计与实现
4.5匹配滤波器算子
4.5.1时延量值测量模型
4.5.2匹配滤波器算子
4.5.3相关函数及其特征
4.5.4算子的误差上界
4.6线性测量信号模型及算法
4.6.1线性测量信号模型
4.6.2最小二乘法算法
4.6.3典型量值检测
附录
附录A401配滤波器算子的误差定界公式及其证明
附录A402误差定界公式的相关函数表达式
附录A403直流量检测的误差定界公式
思考题及习题
第5章测量系统
5.1测量系统的概念
5.1.1测量系统的术语解读
5.1.2测量系统的抽象定义
5.1.3测量系统的功能结构
5.2测量系统的性质
5.2.1群时延特性
5.2.2系统稳定性
5.2.3一致连续性
5.2.4统计无偏性
5.2.5理想测量系统
5.3测量链及其抽象结构
5.3.1传感器
5.3.2调理器
5.3.3运算器
5.3.4显示器
5.4控制链及其抽象结构
5.4.1激励信号源
5.4.2采样同步器
5.4.3程序控制器
5.5误差链及其综合公式
5.5.1误差链路结构
5.5.2测量算子误差
5.5.3AC参数偏差
5.5.4信号模型偏差
5.5.5误差综合公式
附录
附录A501柯西—施瓦茨(Cauchy-Schwartz)不等式
附录A502矩不等式
附录A503闵可夫斯基(Minkowski)不等式
附录A504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思考题及习题
第6章测量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6.1测量学是一门学科
6.1.1如何定义一门学科
6.1.2测量学的基本问题
6.1.3测量学的学科形态
6.2测量学公理化体系
6.2.1公理化方法与体系
6.2.2测量学是递归体系
6.2.3测量学的基本公理
6.3测量学的学科属性
6.3.1理论与实证双重性
6.3.2测量学的理学属性
6.3.3测量学的工学属性
6.4测量学的未来发展
6.4.1建立统一的内涵知识体系
6.4.2建立开放的工程技术体系
6.4.3建立公用的测量服务体系
附录
附录A601网络仪器系统(ISON)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