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编者结合其2002年开始在清华大学设置的研究生课程“电磁兼容”的建设而编写的,主要内容摘引自国内外的书籍、文献及资料,按照课程体系重新分类编写,以供学生学习参考。全书共分为12章,第1章概括电磁兼容的基本内涵;第2章介绍电磁骚扰源及特性;第3章讨论电磁骚扰传播机理;第4~8章主要介绍电磁干扰防护的主要措施,第4章介绍防范空间电磁干扰的电磁屏蔽技术,第5章介绍接地与搭接技术,第6章介绍电磁干扰滤波技术,第7章介绍电磁干扰的隔离与抑制技术,第8章讨论信号传输回路的干扰控制技术;第9章分析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第10章介绍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第11、12章介绍电磁兼容测试的主要设备、场地和测试方法。
内容简介
电磁兼容是确保电气及电子系统安全可靠工作的关键技术,在科学研究、设备开发、电路板及微电子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着重阐明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同时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反映了电磁兼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电磁骚扰源及传播特性,防护电磁干扰的电磁屏蔽、接地与搭接、滤波、隔离与抑制等技术,电磁兼容性预测原理及主要方法,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电磁兼容测试技术及测试方法等。[BR>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电磁兼容导论[BR]1.1 电磁兼容名词术语及单位[BR]1.2 电磁干扰的危害[BR]1.3 电磁兼容研究内容[BR]1.4 电磁兼容性设计[BR]1.5 电磁兼容的历史及发展[BR]第2章 电磁骚扰源及特性[BR]2.1 电磁骚扰源[BR]2.2 雷电及其二次效应[BR]2.3 电力系统产生的电磁骚扰[BR]2.4 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骚扰[BR]2.5 公共场所的电磁骚扰源[BR]2.6 高能电磁骚扰[BR]2.7 静电放电(ESD)[BR]2.8 骚扰源的特性分析[BR]2.9 骚扰源的模型[BR]第3章 电磁骚扰传播机理[BR]3.1 电磁骚扰耦合途径[BR]3.2 骚扰源对敏感设备的干扰模式[BR]3.3 传导耦合[BR]3.4 电磁辐射耦合[BR]3.5 设备的电磁骚扰耦合途径分析[BR]第4章 电磁屏蔽[BR]4.1 电磁屏蔽的基本概念[BR]4.2 屏蔽的基本原理[BR]4.3 完整屏蔽体屏蔽效能的计算[BR]4.4 不完整及非实壁屏蔽的屏蔽效能[BR]4.5 屏蔽体设计[BR]4.6 缝隙的电磁密封方法[BR]4.7 屏蔽上孔洞的处理[BR]第5章 接地与搭接[BR]5.1 接地及其功能[BR]5.2 设备的安全接地[BR]5.3 信号地[BR]5.4 地线中的干扰及消除[BR]5.5 屏蔽接地[BR]5.6 电子系统的接地方法[BR]5.7 大型系统的接地举例[BR]5.8 搭接[BR]5.9 搭接网络[BR]第6章 电磁干扰滤波技术[BR]6.1 滤波器概念及分类[BR]6.2 滤波器的主要特性[BR]6.3 反射滤波器的原理及设计[BR]6.4 损耗滤波器[BR]6.5 电源EMI滤波器及设计[BR]6.6 数字信号线EMI滤波器及设计[BR]6.7 印制电路板EMI滤波器[BR]第7章 电磁干扰的隔离与抑制技术[BR]7.1 平衡电路[BR]7.2 电磁干扰隔离装置[BR]7.3 光电耦合隔离地环路[BR]7.4 瞬时干扰的时间回避防护方法[BR]7.5 防护元件[BR]7.6 防护电路[BR]7.7 触点开关噪声及其抑制[BR]第8章 信号传输回路的干扰控制[BR]8.1 屏蔽电缆的电磁耦合分析[BR]8.2 辐射共模耦合[BR]8.3 辐射差模耦合[BR]8.4 信号传输电缆的空间电磁场防护[BR]8.5 非平衡线路电缆屏蔽层外表面感生电流及控制[BR]8.6 电缆问的串扰控制[BR]8.7 电缆屏蔽层的接地[BR]8.8 电缆引入屏蔽盒的接地方法[BR]8.9 电缆连接器[BR]第9章 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BR]9.1 印制电路板电磁兼容基础[BR]9.2 多层印制电路板设计[BR]9.3 数字电路的电容设计[BR]9.4 时钟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BR]9.5 地线和电源线的干扰及抑制[BR]9.6 线路板的电磁辐射及抑制[BR]9.7 I/O接口及连接器设计[BR]9.8 集成电路的EMC抑制[BR]9.9 模拟电路的瞬态干扰抑制[BR]9.10 防护电磁干扰的软件方法[BR]第10章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原理[BR]10.1 电磁兼容性预测[BR]10.2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基本知识[BR]10.3 电磁兼容性预测数学方法概述[BR]10.4 电磁场的数值分析方法[BR]10.5 EMC/EMI数值模型的建立[BR]10.6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分析步骤[BR]第11章 电磁兼容测试设备及场地[BR]11.1 概述[BR]11.2 电磁骚扰测量设备[BR]11.3 辅助测量设备[BR]11.4 电磁抗扰度测试设备[BR]11.5 电磁环境监测仪器[BR]11.6 电磁兼容试验场地[BR]第12章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BR]12.1 电磁兼容测试分类及测试标准[BR]12.2 传导电磁发射测试[BR]12.3 辐射电磁发射测试[BR]12.4 传导抗扰度测试[BR]12.5 辐射抗扰度测试[BR]12.6 混响室测试[BR]参考文献[BR]中英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