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贴近工程实际所需,紧扣高职高专教学特点
内容编排简捷明快,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强调结论及其实际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直流电路、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异步电动机及继电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供电配电与安全用电、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半导体元件及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数/模与模/数转换电路等。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书中配有较多贴近实际的例题、应用案例和习题。[BR>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及成人教育电子信息、电力、机电、计算机、通信及自动化等专业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电工技术篇[BR][BR]第1章 直流电路 [BR]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BR]1.1.1 电路 [BR]1.1.2 电路模型及电路图 [BR]1.2 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BR]1.2.1 电路的工作状态 [BR]1.2.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BR]1.3 电流、电压及电动势 [BR]1.3.1 电流的形成 [BR]1.3.2 电流的方向 [BR]1.3.3 电流的大小 [BR]1.3.4 电压的基本概念 [BR]1.3.5 电压的参考方向 [BR]1.3.6 电动势 [BR]1.4 电功与电功率 [BR]1.5 电阻器及欧姆定律 [BR]1.5.1 电阻器 [BR]1.5.2 电导 [BR]1.5.3 欧姆定律 [BR]1.5.4 电源的外特性 [BR]1.6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BR]1.7 电阻的连接及等效变换 [BR]1.7.1 电阻串联电路 [BR]1.7.2 电阻并联电路 [BR]1.7.3 电阻混联电路 [BR]1.7.4 直流电桥电路 [BR]1.8 基尔霍夫定律 [BR]1.9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BR]1.9.1 电压源 [BR]1.9.2 电流源 [BR]1.9.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BR]1.10 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BR]1.10.1 支路电流法 [BR]1.10.2 叠加原理 [BR]1.10.3 戴维南定理 [BR]1.11 仿真实训 [BR]实训一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BR]实训二 验证戴维南定理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2章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BR]2.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BR]2.1.1 交流电的概念 [BR]2.1.2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BR]2.1.3 描述交流电的物理量 [BR]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BR]2.2.1 复数及四则运算 [BR]2.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BR]2.3 正弦电路中的电阻元件 [BR]2.3.1 电阻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BR]2.3.2 电阻元件的功率 [BR]2.4 正弦电路中的电感元件 [BR]2.4.1 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BR]2.4.2 电感元件的功率与储能 [BR]2.5 正弦电路中的电容元件 [BR]2.5.1 电容元件上电流与电压关系 [BR]2.5.2 交流电路中电容元件上的功率 [BR]2.6 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 [BR]2.6.1 RLC串联交流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BR]2.6.2 电流电压关系与电压三角形、阻抗与阻抗三角形 [BR]2.6.3 电路的性质 [BR]2.7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BR]2.7.1 阻抗的串联 [BR]2.7.2 阻抗的并联 [BR]2.8 功率因数的提高 [BR]2.8.1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BR]2.8.2 功率因数 [BR]2.8.3 提高功率因素的方法 [BR]2.9 电路的谐振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3章 三相交流电路 [BR]3.1 三相交流电源 [BR]3.1.1 三相对称电动势的产生 [BR]3.1.2 三相交流电源的联结 [BR]3.2 三相负载的联结 [BR]3.2.1 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 [BR]3.2.2 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联结 [BR]3.3 三相功率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4章 磁路与变压器 [BR]4.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BR]4.1.1 磁的基本知识 [BR]4.1.2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BR]4.2 磁性材料的磁性能 [BR]4.2.1 铁磁性材料的磁性能 [BR]4.2.2 铁磁性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BR]4.3 电磁感应 [BR]4.3.1 电磁感应现象 [BR]4.3.2 电磁感应定律 [BR]4.4 自感与互感 [BR]4.4.1 自感 [BR]4.4.2 互感 [BR]4.5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BR]4.5.1 磁路的基本概念 [BR]4.5.2 磁路欧姆定律 [BR]4.6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BR]4.6.1 电磁关系 [BR]4.6.2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BR]4.6.3 功率损耗 [BR]4.7 单相变压器 [BR]4.7.1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BR]4.7.2 单相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BR]4.7.3 变压器的外特性、损耗和效率 [BR]4.7.4 单相变压器的额定值 [BR]4.7.5 变压器绕组的同极性端及其测定 [BR]4.8 特殊变压器 [BR]4.8.1 自耦变压器 [BR]4.8.2 仪用互感器 [BR]4.8.3 电焊变压器 [BR]4.8.4 隔离变压器 [BR]4.8.5 脉冲变压器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5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BR]5.1 暂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BR]5.1.1 暂态等概念 [BR]5.1.2 电感和电容 [BR]5.2 换路定律 [BR]5.3 RC电路的暂态分析 [BR]5.3.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BR]5.3.2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BR]5.4 RL电路的暂态分析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6章 交流异步电动机及其继电控制 [BR]6.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BR]6.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BR]6.2.1 旋转磁场的产生 [BR]6.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BR]6.3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BR]6.3.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 [BR]6.3.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BR]6.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和技术数据 [BR]6.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 [BR]6.5.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BR]6.5.2 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BR]6.5.3 三相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BR]6.5.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BR]6.5.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转 [BR]6.5.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BR]6.6 单相异步电动机 [BR]6.6.1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分类 [BR]6.6.2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BR]6.6.3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反转控制与调速 [BR]6.7 常用低压电器 [BR]6.7.1 常用低压配电电器 [BR]6.7.2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BR]6.8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 [BR]6.8.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 [BR]6.8.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BR]6.8.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位置控制 [BR]6.8.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起动控制 [BR]6.8.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顺序控制 [BR]6.9 电气图的基本知识 [BR]6.9.1 绘制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的原则 [BR]6.9.2 电气原理图的识图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7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 [BR]7.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与基本结构 [BR]7.1.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和发展 [BR]7.1.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与分类 [BR]7.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BR]7.2.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 [BR]7.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BR]7.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环境 [BR]7.3.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基础 [BR]7.3.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环境 [BR]7.4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 [BR]7.4.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 [BR]7.4.2 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语言概述 [BR]7.4.3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案例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8章 供电、配电、安全用电及常用电工工具 [BR]8.1 供电配电系统 [BR]8.1.1 电力系统概况 [BR]8.1.2 工厂供电系统简介 [BR]8.1.3 供电系统的质量及用电负荷的分级 [BR]8.2 安全用电常识 [BR]8.2.1 人身触电及预防 [BR]8.2.2 电气设备的接地与接零保护 [BR]8.3 常用电工工具 [BR]8.3.1 验电器 [BR]8.3.2 螺钉旋具 [BR]8.3.3 钳子 [BR]8.3.4 电工刀及电工工具包 [BR]8.3.5 活扳手和其他常用扳手 [BR]8.3.6 加热工具 [BR]8.3.7 电动工具 [BR]8.3.8 其他电工常用工具 [BR]8.4 常用电工仪表及使用 [BR]8.4.1 电工测量仪表的分类 [BR]8.4.2 常用电工仪表的符号及型号 [BR]8.4.3 电工仪表的工作原理 [BR]8.4.4 电工仪表的测量误差及消除 [BR]8.4.5 常用电参数的测量 [BR]8.4.6 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二篇 电子技术篇[BR][BR]第9章 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半导体元件及电路 [BR]9.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及PN结 [BR]9.1.1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BR]9.1.2 本征半导体 [BR]9.1.3 杂质半导体 [BR]9.1.4 PN结 [BR]9.2 半导体二极管 [BR]9.2.1 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BR]9.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BR]9.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BR]9.2.4 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BR]9.2.5 二极管的应用 [BR]9.2.6 特殊二极管 [BR]9.3 整流及滤波电路 [BR]9.3.1 整流电路 [BR]9.3.2 滤波电路 [BR]9.4 稳压二极管及稳压电路 [BR]9.4.1 稳压二极管 [BR]9.4.2 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BR]9.5 半导体晶体管 [BR]9.5.1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BR]9.5.2 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和放大作用 [BR]9.5.3 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BR]9.5.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及型号 [BR]9.6 基本放大电路及电路分析法 [BR]9.6.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BR]9.6.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BR]9.6.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BR]9.7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10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BR]10.1 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BR]10.1.1 集成放大电路的特点 [BR]10.1.2 集成运算放大器 [BR]10.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BR]10.2.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特性 [BR]10.2.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11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BR]11.1 数字电路的基本单元——逻辑门 [BR]11.1.1 二极管、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BR]11.1.2 分立元件门电路 [BR]11.2 集成门电路 [BR]11.2.1 TTL集成门电路 [BR]11.2.2 CMOS集成门电路 [BR]11.2.3 集成门电路的使用 [BR]11.3 逻辑代数及其化简 [BR]11.3.1 逻辑代数 [BR]11.3.2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法 [BR]11.3.3 逻辑函数的化简 [BR]11.4 组合逻辑电路 [BR]11.4.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BR]11.4.2 常用的集成组合逻辑电路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12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BR]12.1 双稳态触发器 [BR]12.1.1 RS触发器 [BR]12.1.2 JK触发器 [BR]12.1.3 D触发器 [BR]12.1.4 T触发器 [BR]12.1.5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 [BR]12.2 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 [BR]12.2.1 寄存器 [BR]12.2.2 移位寄存器 [BR]12.2.3 寄存器的应用 [BR]12.3 计数器 [BR]12.3.1 计数器概况 [BR]12.3.2 集成计数器及其应用 [BR]12.4 集成555定时器的原理及应用 [BR]12.4.1 集成555定时器的原理 [BR]12.4.2 集成555定时器的应用 [BR]小结 [BR]习题 [BR][BR]第13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电路 [BR]13.1 数/模转换电路 [BR]13.1.1 常见的数/模转换电路 [BR]13.1.2 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BR]13.2 模/数转换电路 [BR]13.2.1 模/数转换的一般步骤 [BR]13.2.2 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BR]小结 [BR]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