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西门子S7-200 PLC为对象,以S7-200 PLC的应用技术为重点。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PLC基础知识,包括PLC的特点、应用以及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S7-200 PLC基本结构及编程软件的使用;PLC的内部资源和常用指令的使用及应用实例;PLC的功能指令及应用;PLC的顺序控制设计方法以及PLC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例。每章后均配有相应的习题供学习时使用。
本书可供专业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控制技术专业、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1.1 PLC的产生、定义与发展
1.1.1 PLC的产生
1.1.2 PLC的定义
1.1.3 PLC的发展
1.2 PLC的特点、应用与分类
1.2.1 PLC的特点
1.2.2 PLC的应用
1.2.3 PLC的分类
1.3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1.3.1 PLC的基本组成
1.3.2 PLC的工作原理
1.4 PLC主要性能指标和产品
1.4.1 PLC主要性能指标
1.4.2 PLC主要产品
1.5 PLC与其他控制系统的比较
1.5.1 PLC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1.5.2 PLC与微型计算机的比较
1.5.3 PLC与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比较
本章小结
书摘
1.1 PLC的产生、定义与发展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新型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优越,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1.1.1 PLC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市场的需要,工业生产从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但是,当时这种大规模生产线的控制大多是继电器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体积大、耗电多,改变生产程序非常困难。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满足汽车型号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的需要,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希望开发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这种工业控制器能做到尽可能地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继电器控制系统及接线,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GM公司针对这种设计目标,对新型工业控制器提出了10项指标:
(1)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数据可直接输入管理计算机中;
(5)输入电源可为市电;
(6)输出电源可为市电,负载电流要求2A以上,可直接驱动电磁阀和接触器等电气元件;
(7)用户存储器容量大于4KB;
(8)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9)扩展时原系统变更最少;
(10)成本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相比,有一定竞争力。
这10项指标实际上就是现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最基本的功能。核心思想是用计算机代替继电器控制柜;用程序代替继电器控制线路的硬接线;输入/输出信号可与外部装置直接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