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辜正坤序 III
作者自序 V
第一部分 理论技巧篇
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3
1. 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3
2. 直译还是意译 5
3. 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8
4. 重原文形式还是重原文内容 9
5. 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10
6. 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11
7. 原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11
第二章 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4
1. 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14
2. 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15
3. 英汉语义对比 20
4. 英汉句法结构的对比 24
5. 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29
6. 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33
第三章 文化与翻译 38
序言
如上所述,本书着重培养译者的翻译观,但并不偏废技巧的介绍。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器重思想与观点,而更喜欢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所以,要在目前盛行技能和诀窍这样的时代里,提倡培养以思想、观点为主的翻译观并非易事。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英汉翻译中最常提出的问题,以期引出讨论的话题。然后作者从不同角度,围绕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讨论,既涉及翻译中治本的问题,如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文化与翻译等内容,也涉及翻译中治标的题目,如翻译技巧、翻译单位等章节;既有中国译论的概述,也有西方译论的介绍;既有浅显的涉笔,也有深入的讨论;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未来的展望。作者希望这些讨论能激发读者对翻译这项跨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考,成为孕育某种翻译观的基础。作者相信,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翻译观,技巧之类的操作方法往往会水到渠成。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说第一部分属于翻译的务虚篇,那么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务实篇。作者以提供不同译文,加注和评论的方式,将第一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第二部分。所选的翻译练习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政治、商业、新闻、科技、文学等。通过这些翻译练习,读者可能对第一部分的理性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翻译理论通俗化。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本书,作者还在书中使用了不少一般生活中常用的比喻,为呆滞的理论穿上一件生动的衣裳。..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本书强调以译入语为依归的译法。这种观点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而且也因为我对中国语言的偏爱。在北美生活了近十年以后,我对中国语言似乎愈加情有独钟。我有时惊叹于汉语意合的高超本领。几个孤单的汉字,一经作者安排,居然能创造出惊天地动鬼神的篇章,而细查汉字的安排,却并非合乎逻辑常理;然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松散的遣词造句方法,使文字掷地有声,使意境油然而起。在现代化势不可挡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两种语言间工作的人难道不应给予这种独特的文字一些独特的关照吗?难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形式上精确得天衣无缝的句子结构来取代这种简洁活泼的文字吗?失去了汉语意合的特点,就失去了文化的精华所在,那么,有朝一日,当我们蓦然回首时,也就看不到那灯火阑珊处的人了。
我要特别感谢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Dr. Eugene A. Nida)在百忙中阅读本书的英文摘要,并为本书写序。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全部手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以短序褒奖本书。此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口译笔译学院中文系负责人鲍川运教授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与支持;我的同事Lydia Hunt教授、加州太平洋大学 Jean Longmire教授、杭州大学任绍曾教授、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王之光教授、深圳大学蒋晓华博士也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我当然不会忘记我校口译笔译学院中文系的学生,他们积极热情的课堂讨论是促成本书问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在本书简体版出版过程中,台湾书林出版社苏正隆先生竭诚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徐梦非小姐大力协助,特此致谢。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杨忆平。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了本书的理论部分,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本书只是一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译界行家多多指正。...
叶子南
1999年9月于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