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Practical KDE
- 作者: Dennis E.Powell
- 译者: 张辉
- 丛书名: 学以致用计算机技术丛书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61016
- 上架时间:2000-7-1
- 出版日期:2000 年11月
- 页码:492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操作系统 > Linux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早在IBM PC时代,他就已经开始涉足计算机领域了。从他的第一台计算机开始,他不但组装了自己使用的所有计算机,而且还为朋友、家庭和某些商业用户组装计算机。他对DOS、Windows、OS/2和Linux操作系统都有丰富经验,并且分别为这些操作系统上的一些商业和家用应用程序编写过文档。从KDE出现起他就一直在使用它。
他和他的妻子居住在康涅狄格州自己的小农场里。
目录
第1章 安装KDE
1.1 如果Linux发行版本附带KDE
1.1.1 一些特殊发行版本的注释
1.2 取得自己的KDE
1.2.1 已编译好的二进制代码:RPM和DEB
1.2.2 从源代码安装
1.2.3 构建KDE
1.2.4 为性能和速度而进行编译
第2章 启动KOE
2.1 控制基本风格
2.2 几种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2.1 无法连接到x服务器
2.2.2 KDE能启动,但不能启动应用程序
2.2.3 字体太小
2.2.4 字符集错误
第3章 用于全图形化系统的KDM
3.1 安装KDM
3.2 配置KDM
3.3 使用KDM
译者序
KDE(K Desktop Environment,K桌面环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KDE是在1996年10月由LyX(一种所见即所得的LaTex高级字处理软件)的开发者Matthias Ettrich在德国发起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为Unix/X11建立一个完整易用的桌面环境。这反映出KDE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Linux的易用性问题,因为商业版本的CDE无法在Linux上使用,而CDE的基础库Motif也不是免费(free)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即1998年夏,KDE的第一个正式版本在因特网上发布了。和CDE类似,KDE也是一个完整的桌面环境,其底层是X Server(比如XFree86),上层的窗口管理器称为kwm。另一方面9KD辽还吸收了许多Windows的优点,例如带有KFM(和微软的IE相似,具有文件系统管理器和网络浏览器的双重功能)、整个桌面的操作方式和界面风格样式也有许多类似Windows的地方。
KDE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还在于KDE的发行版本中所包含的大量不同种类的应用程序,其丰富程度则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种商业版本UNIX上的CDE。KDE除了拥有Ettrich的得意杰作KLyX之外,还包含Koffice(类似微软的Office)、KDevel叩(类似微软的Visual Studio)、KOrganizer(PIM软件)等软件,同时提供了大量GUI形式的设置软件,帮助用户设置Unix/Linux上的服务器(如Samba、MySQL/Postgres等)。
KDE整个计划都采用由Tro11Tech公司所开发的QT程序库。QT本身为一种优秀的基于C十十的跨平台开发工具(有x及Windows版),而且KDE和Tro11Tech公司联合成立了“KDE自由QT基金会”,要求Tro11Tech公司对QT许可证的任何修改都必须由该基金会通过,而如果TrollTech公司倒闭、被收购或停止开发QT超过一年,则基金会将有权以BSD式的许可证开放QT源代码。这样一来,消除了人们从前对其是否应该随各种免费的UNIX(包括Linux、FreeBSD、NetBSD及OpenBSD)发行版本发布所产生的怀疑。KDE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除了上述的几种操作系统之外,现在KDE还能够运行在许多其他版本的UNIX上,比如Solaris、IRIX、HP—UX等等。 ’
1999年上半年开始的GNOME(Gnu Network Object Modeling Environment)计划,以真正自由的GTK作底层去实现与KDE相似的目标。但因起步较慢,目前进展尚不及KDE。
现在GNOME和KDE已成为网络和免费软件界的一个热点,Linux之父Linus Trovald对此的看法是:开发者有权为自己的软件选择许可证的方式。他个人目前较喜欢使用KDE。
本书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有关KDE的各方面知识,几乎涉及到了KDE的所有领域。作者的介绍通俗易懂,文笔诙谐流畅,适合于Linux以及KDE爱好者阅读。
译者日常在Linux/BSD下从事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一些错误予以修正。但限于水平,书中仍会存在缺点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这就好比一群主要依靠电子邮件互相联系的年轻的计算机天才从零开始,共同开发出微软的Windows(他们会对这种说法感到不快,因为他们相信,确有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比Windows强。本书并不参与这方面的讨论,而是把它留给因特网上的新闻组去评说。现在我既不是在编写Windows的书籍,也不使用运行Windows的计算机来写作;我猜想我已经对这个问题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他们的开发项目称为KDE,因为KDE是K桌面环境(KDesktop Environment)的缩写,K不代表什么具体的意思。在那一年的初夏,KDEl.0版发布了。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服务于逐渐流行起来的Linux以及其他类似操作系统的完全集成化的图形用户界面。它外观漂亮、功能强大、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免费下载。
历史简介
年轻、温和、谦虚而聪颖的计算机科学系学生Linus Torvalds,在1991年编写出功能强大的UNIx操作系统的克隆版本,使之运行在配置相对普通的计算机上,这件事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为一个传奇故事。由于对自己的系统感到满意,他借助因特网让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它。他和其他人对原有系统继续开发。很快就有了一个紧密合作的程序员小组投入到编写“内核”(Kernel)的工作中,这个内核后来演变为Linux。
不发长音的I
许多人,特别是美国人,似乎对Linux的发音感到很迷惑。起因是和Linux谐音的Minix系统,Minix一直是一种面向80286以上处理器的单用户UNIX克隆版本。在Linux一词中Lin的发音和Linen一词中Lin的发音相同。而ux的发音和ducks中的ucks发音一样。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上。读作Lin'ux。
最初Linux只是少数了解内核的高水平程序员独享的领域,随着Linux不断成长,Linux这个名字也流传开了。在一两年内,linux发展成为一种时尚,这形成一股潮流。Linux更加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下载并尝试使用它。它给程序员以及技术熟练的计算机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有像你我这样的普通用户才会视其为徒劳无益。但无论其功能多么强大,在没有一个桌面之前,它始终不会是一种“桌面”操作系统。
XFree86及时提供了用于Linux的发行版本,使得开发图形用户界面成为可能。XFree86也是由计算机高手们无偿开发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但是它为图形用户界面奠定了基础。很快剩余的部分,就是窗口管理器(Window Manager)也开始出现了。它们提供了窗口功能—缩放、打开、关闭窗口,你可能从未留意过它们,可是大部分窗口管理器都没有应用程序。随后的“窗口小部件集”(widget sets)可以用来开发图形化的程序,这些程序主要包括计算器、小型文本编辑器以及人们特意从成熟的UNIX版本移植到Linux和XFree86上的公共域(PulicDomain)程序。
你的纳税在发挥作用
x—FTP和Nedit这两种最流行的Linux应用程序是由两个国家物理研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和Fermilab分别开发的。它们至今依然流行。你可以从许多Linux应用程序站点下载,使用它们是完全免费的。
窗口管理器和窗口小部件集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发展。它们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几乎任何窗口管理器都可以运行任何XFree86应用程序。而窗口小部件集必须驻留在本地计算机或局域网上,否则需要程序对其进行静态编译(这意味着程序本身包含widgets,使得程序长度略大,速度略慢,但还是可以执行的)。
当然,所有应用程序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运行,或者至少每个窗口小部件会以自己的方式运行。有的程序带有滚动条,如果点击鼠标左键则滚动条向下滚,而点击鼠标右键滚动条向上滚。不同应用程序的菜单引发的命令在名称和操作上都不一样。而且更糟糕的是,完成几乎每样配置,从在桌面上放置图标到改变背景颜色或图像,都要涉及编辑有时难找且总是难于理解的配置文本文件。为Linux开发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图形化桌面是完全可能的,只是有能力做这件事的少数人是对Linux的命令行感觉非常舒服而认为命令行是技巧的那些人。在欣赏精细和机智的老板手下工作的Linux系统管理员肯定可以有饭吃。
随着时间推移,窗口管理器变得功能强大但难于使用。出现了多种基本的窗口管理器:twm、fvwm、迷人的AfterSteP、非常漂亮而又难以随意定制的Enlightenment,可是应用程序之间依然存在不一致性。迄今为止,商业发行版本只是收集安装Linux所需的各个组件而已。除了作为Linux核心部分的内核之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应用,比如编译和编程工具、窗口小部件集、开发库、设备驱动、xFree86本身、文本和图形应用等。然后他们将所有这些东西刻录到光盘上销售,一般还会附带某种安装程序以及指导用户安装的小册子。这似乎很奇怪,花上大约50美元买来的软件任何人只要有调制解调器并接入因特网就可以免费下载。但是如果用户的时间宝贵,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值得的:想像一下找遍因特网下载大约1GB软件的情形吧!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程开始的时候,Linux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它为基础建立的万维网站点的数量远远超出你的想像。假如它在六、七年之前就达到这个水平的话,那它肯定是任何人所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并且会立即得以推广。
但六、七年前购买计算机的人只能得到一个空硬盘(甚至没有格式化),一盒可以插入软驱的5.25英寸软盘,一本DOS手册以及其他与系统捆绑销售的程序。这样的机器交到用户手上后,接下来由用户把各部分连接起来,再加电,插入第一张DOS盘开始作fdisk、format以及别的操作好让计算机可以开始干活。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购买计算机的人已不需要了解计算机,而且许多人也并不想了解计算机。要他们仔细把作了标记的各部分连接起来就已经够烦人的了。他们进行操作所需要的东西都有了。只要连起来,插上去,打开,这样就足够了。用户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鼠标垫的选择上。
即使某个用户有兴趣学习计算机以致于达到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程度,其惰性仍旧顽固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没有人会乐意将装有自己熟悉的应用程序且运转良好的硬盘内容全部清除掉。
虽然Linux非常非常好,而且天天都在变得更好,但还是缺乏一条非用不可的理由。Linux极难用的名声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熟悉DOS及其衍生产品的人不但自己获得的有用知识很少,而且仅有的一点知识往往也和Linux大相径庭。假如要用户花时间、学指令、安装并运行Linux,他会学到什么?又能做什么?几乎没有。Linux老手不会同意这一点,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是对的。新用户大部分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对OS/2这样曾经辉煌过而如今垂死的操作系统感到不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