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O2O领域先驱、O2O知行合一领域第一人、O2O触点场景论奠基人撰写,中国首部从触点和场景角度探讨O2O实践的著作
在法的层面,从虚实互动、实战践行、商业颠覆、模式重构、标准定义5个维度系统、深度阐述了企业O2O落地的方法、规范、标准
“渠道内容社群,触点场景行为”是一群中国O2O践行者通过体验感悟总结出来的非主流O2O概念,目前业内主流的O2O概念还掌握在互联网巨头企业的手中,他们还在用“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的思维和“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渠道的生活服务类电商”的B2C 2.0模式在告诉传统企业如何践行O2O。
移动互联网的虚实互动让消费者拥有商业先手的权力,很多企业都想将构建的个性化内容发布到碎片化渠道,并最终形成消费者粉丝社群。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处于商业先手,如何让消费者在企业设计的场景上通过线上获得线下的真,线下获得线上的快,手机的操作和PC鼠标一样容易,不用暴露一点隐私也可以享受电商购物便利,这就是O2O非主流的践行方向!
这些全部建立在人人都有的纯粹下意识层面,场景不能只从物理空间角度来入手,要从消费者下意识纠结心态展开,场景切换也就是让消费者心态变化,每个场景对应消费者心态都是稳定的,打破稳定的是外加情绪刺激,从a场景到b场景,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触点刺激,但总有一种触点覆盖人群最多,这个人群就叫典型人群,这个触点就叫大概率触点。大概率触点和典型人群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某个场景中,只要企业有心,利用化整为零的小分队模式,让万物万事及人都进入场景,在虚实互动的触点刺激下,就能实现异业联盟互联网化的中国梦!
电商已死,场景回归,这就是O2O的未来趋势!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当下,绝大部分企业践行O2O都还聚焦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服务类电商”这种B2C 2.0的模式,有一群O2O践行者们基于“渠道内容社群”和“触点场景行为”的体验感悟在实践着他们的O2O梦想。因为,他们相信,场景时代正在到来,触点创新就在眼前!
本书作者是中国O2O领域先驱、O2O知行合一领域第一人、O2O触点场景论奠基人,本书是他撰写的O2O系列的第3本,第一本《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主要从“道”的层面讨论了O2O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和商业趋势;第二本《O2O实战:二维码全渠道营销》主要从“术”的层面用第一人称讲了一个店长利用二维码和微信开展O2O营销的故事,是中国数千万门店店长应该具备的操作手册;本书则从“法”的层面着手,聚焦于“触点、场景、行为”这一最前沿的O2O实践理论,从虚实互动、实战践行、商业颠覆、模式重构、标准定义5个维度系统、深度阐述了企业如何才能将O2O实施方案落地的方法、规范、标准。
本书在写作方式上别出心裁,全书一共5篇,分为27堂课,每一堂课不仅有系统的理论、深度的观点、可实操的方法,还有来自于O2OPark的践行案例,最后还附有练习题。
作译者
中国O2O领域先驱者,O2O知行合一领域的第一人,“Home O2O”概念的提出者,有影响力的O2O自组织O2OPark创始人,“O2O触点场景论”的提出者。拥有18年的IT从业经验,10年的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经验,曾在富士通、赛贝斯等国际大企业工作多年,现担任上海翼码公司(中国最大的二维码营销服务公司)战略合作副总裁。
2014年,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专注于O2O的自组织社群——O2OPark, 用“渠道内容社群”和“触点场景行为”的O2O践行感悟,颠覆了业内主流的“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渠道的生活服务类电商”的O2O实战模式。越来越多的O2O践行者认可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并纷纷加入O2OPark,在他的带领下用盲人摸象的方式进行分享和策展O2O实战体验。
他的《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是中国O2O领域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互联网商业领域的畅销书;他的《O2O实战:二维码全渠道营销》是国内第二本关于O2O的著作,也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性讲解中国的数千万门店究竟应该如何使用二维码来实践O2O的著作,也是畅销书。已经举办的演讲、培训、内训超过100场,受众超过10000人,O2O触点场景派践行弟子超过2000人。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 言
第一篇 顺应趋势,虚实互动 / 1
虚实互动1:从入口到触发 / 2
虚实互动2:回到人性的原点 / 5
虚实互动3:互联网思维和O2O思维 / 10
虚实互动4:消费者主权商业C2B2B2C / 15
虚实互动5:O2O商业范式 / 23
虚实互动6:自组织社群兴起 / 30
O2OPark践行故事1 / 36
奇葩女王的Bra梦 / 36
081号创始会员的“欢否”O2O产品 / 39
本篇总结 / 41
第二篇 直面挑战,实战践行 / 43
实战践行1:团购 / 44
实战践行2:微信商城 / 48
实战践行3:移动支付 / 52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很多人问我,O2O这种线上线下互动业务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就出现的,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被全行业关注?
这个答案在我2013年2月出版的《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最后一章“未来:从O2O开始反思”已经有描述了:……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世界”,移动互联网肯定不是一个“世界”,其实它更像一面“镜子”,让现实世界的人和虚拟世界的人(虚拟ID)通过这面“镜子”能够快速碎片化互动,使现实世界的独立存在个体通过这面“镜子”在两个世界中映射出多个版本存在的个体。这样作为“世界”入口的那扇“门”在移动互联网的“镜子”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从互联网这个“世界”移植到移动互联网这面“镜子”的入口论是一个伪命题!在“镜子”中,谈入口是没有意义的,要谈的是触发行为……
由于我的那本《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有幸成为中国首部描述O2O的著作,因此销量不错,引起了很多践行O2O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关注,很多朋友都聚焦在“O2O”这个词上进行点评,特别是对书中描述的O2O的4种依附关系进行分享,其实书中最重要的词是“移动互联网”,我一直觉得只有讲清楚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消费者在行为和思维上的区别,才能入手O2O商业。书中对O2O商业模式,就是推荐序中我回答万总的那句话:碎片化渠道+个性化内容=各式精准互动的社会化营销。
2014年2月,与无心居士有缘结识,他对我说,我的第一本O2O书《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是通过案例去触摸O2O商业趋势,趋势就是“道”的层面,O2O践行者看看作者的心路历程可以,但对O2O践行的价值不大;而我的第二本O2O书《O2O实战:二维码全渠道营销》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店长利用二维码和微信开展O2O营销的故事,属于O2O践行中“术”的层面,说白了就是操作手册,O2O践行者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所以应该从“法”层面入手告诉O2O践行者如何实现O2O落地,法是什么?规范和标准。
在中国如此热的O2O商业现象中,企业如何践行O2O来实现虚实互动与协作的商业模式,远比那些专家、互联网大号们在大会上指点O2O江山要深刻和有意义得多,绝大多数互联网大号是不懂O2O践行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实施过O2O,他们唯一的能力是在不同热点出现时让践行者相信他们是这些热点的专家,微博热的时候,他们是微博营销大师,微信热的时候,他们是微信营销专家,现在O2O热了,他们转身就成O2O实战高手了。
企业家碰到的绝大多数是这样的“专家”,主要集中在线下(offline)各种大会中,会议档次越高,对企业O2O践行的价值越小。当然其中也有极少数这样的专家,他的能力在于告诉践行者在O2O趋势上的判断,以及O2O实战中可能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如果企业家遇到这样的O2O专家已经很幸福了,但他们也无法带领企业家在O2O践行中走向成功,只有企业自己才能把握自己O2O践行的真相。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O2O践行在于盲人摸象。以下是来自百度百科关于“盲人摸象”的描述。
关于盲人摸象,出自《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当我阅读这段故事时,“盲人摸象”已成成语,意为由于只了解事物的局部,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而我们每个人受制于文化、环境、教育等因素,了解真象(相),实际上也很难。此故事我认为能告诉我们在追求真相时,不要因为只看到局部就轻易下结论,这样非常容易存在片面性!
古人如此,我们今人呢?要避免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多观察、多了解,不要轻易下结论。我们今人通过互联网快速查找信息,就能了解真象(相)吗,其实也难,一个事物的真相其实有3个,你的、我的和它自己的,所以一开始不要轻易下关于真相的结论,只有分享多了,才越来越接近真相。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分享和交流,这可能是我们比古人更有利的地方,仅此而已!
中国O2O商业不断发展和成熟,已经无法从美国抄袭了。这1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大多数是抄袭美国模式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美国商业模式的今天就是中国商业模式的明天。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突然发现无法抄袭了,因为中国人对公共交通的依赖远远高于美国人——大部分中国人是乘坐地铁和公交上班,而更多的美国人选择开车出行,可见上下班途中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也就是说,汽车方向盘绑住了美国人的双手,而手机必将绑住中国人的双手!应用场景和文化差异决定了当前两个大国对于移动互联网的O2O商业模式将出现不同路径的选择。
因此,中国企业践行O2O需要用盲人摸象的方式接近真相,没有经历无所谓经验,没有经验无所谓感悟,没有感悟无所谓分享,没有分享无所谓真相!
所以,如果你是O2O践行者,请阅读此书,在移动互联网袭来的今天,我们作为一群O2O践行者,拒绝互联网大号的O2O案例分享,因为在我们眼里,那是观察者没有体验的被公关后再公关,我们也不相信互联网巨头所说的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O2O生态论,因为碎片化渠道日益明显的移动互联网去中心模式已经严重地冲击了这些互联网巨头构建起来的以渠道入口为中心的王国。
我们就是一群在O2O践行中摸象的“盲人”,我们尽管“盲”,但我们有“体验”,中国的O2O践行,需要观察者的冷静思考,但更需要我们作为O2O践行者的体验感悟。这也是我成立O2OPark的初心,O2OPark聚集了一群O2O践行者,简称“拍客”,通过自组织社群来分享和策展践行者的体验、感悟,然后让他们继续上路。践行者永远是孤独的,O2O践行者也是如此,O2OPark不是拍客的学院,仅仅是他们践行路上的驿站而已。
2014年6月1日,我开始启动本书的整理和撰写工作,那天是儿童节,那天离童心最近,童心也离初心最近,O2OPark的初心就是我们如何践行O2O!
明月芽云自性清净,如来智慧无上菩提,人生水云过,平常自然心。这是云水间传达出来的自然力和平常心,“初心”成就于这里。
我们践行O2O,如果要有成就,就绝不在喧闹的O2O知识讨论中,绝不在浮华的O2O被公关案例中,它源于我们的情怀和认真的O2O践行中。唯有情怀,才能感悟O2O互动思维,唯有认真,才能体验O2O践行快乐。
2014年9月8日,正值中秋佳节,本书整理基本完成,从初心起,至月满成。所以本书是“月满初心”,初心有月,人海共潮生。正如O2OPark的Logo所标示的,我们这群跨界商业&科技领域的拍客,用进取&激情的心态,抱着交流&沟通的意愿,以“盲人摸象”的方式去探索中国O2O商业真相。
我们这群拍客,不断分享自己的体验感悟,大家一起交流和归纳,使O2OPark的O2O践行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最后浓缩为12个字:渠道内容社群,触点场景行为。
序言
魏晋史料,记载嵇康、阮籍、刘伶……近代史料,记载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都有一个共同点——其骨厉厉,其神昂昂。
张波,就有这个劲。
他讲O2O,基本是互联网课、修行课、佛学课、人文历史课等的复合体。难怪罗素说,“开创者,必然是思想者”。
在课程满天飞,“大师”到处装神弄鬼的当今社会,听张波的O2O,就是一种沉静的互联网修行。我这么认为。
慌慌张张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失落的为什么多?
忙忙碌碌奔向互联网的中国人,陨落的为什么多?
雷军、马化腾、傅盛、马云之辈,到底彻悟了什么,才成为一代宗师?
归根结底,是五个东西。
第一个,也是最低层次的,就是器。
器,就是东西,电、蒸汽机、塑料、拉链、集装箱、互联网、O2O、B2C、微信、微博……都是器。让人类进步的最大力量,就是器的革命;无器的思想,无器的学问,大多以落花流水,忧伤凄凉而告终,徒有自我欣赏的清高与凄美。
第二个,是术。
术,方法也。没有一种器,可以自我操练,所以,没有术,器就是废物。
社会越进步,器越多,但术却没能跟上。这就是世上创新多,但废物更多的原因。术,因为器而高耸挺立;器,因为术而灵动多彩。
所以,做学问,必须有器、有术。关于O2O,可悲之处正在于“空谈器”和“只懂得雕虫小技的术”的人太多。所以,难成大家。
器加术,可以盖天下吗?肯定是不行的,否则,人类早就不这么焦虑、悲壮了。“有器而不得,有术而不利”的人太多了,都是因为缺乏下面三种东西。
第三个,是理。
理者,秩序也。
任何器,任何术,都需要在一种秩序中运作,日月得天,而能久照。离开了对理的遵循和敬畏,器是朽木,术是小技……毫无用处。
这也是天下很多成功学讲师、微营销大师、装神弄鬼者,既高大又贫穷,看上去很牛,实际很底虚的原因。
媒体评论
——新维创新私塾创始人/《半面创新》《跨界引爆创新》作者,周宏桥
张波老师的O2O系列丛书以及自组织O2OPark,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在实体与网络两个世界的交汇运营(即O2O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建树很多。张波老师本人在道、法、术、器各层面的钻研、践行日久,修为颇深。任何对O2O感兴趣或者在努力探索实践的企业家都应该花时间看看这套书,相信会给你很多层面的启发。我尤其欣赏张波老师对待新世界、新领域的态度,在新的时代面前,没有大师、没有专家,只有一群盲人摸象般前行的实践者。他们的总结不论对错,都是后继者的重要基石和宝贵财富。衷心祝愿这套书能够帮助更多实践中前行的勇士们!
——天马帮创始人/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公司执行总裁,张鹰
张波先生作为国内O2O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先行者,通过前两本书与广大读者分享了他的心得和体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实践出真知,张波先生再接再厉通过组织O2Opark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拍客”,通过不同行业具体案例的归纳、提炼,形成了新的理论精华。此书不仅对关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读者大有裨益,更对传统线下企业转型迎接当下的移动互联网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联网大潮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
——中兴通讯董事会秘书,冯健雄
张波是O2O行业的修行者,懂理论的同时重实践;他之前的两本O2O书籍在行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引领和指导了一大批O2O从业者;张波的这本O2O书籍,是总结和升华,更值得仔细品味。
——亿欧网联合创始人/O2O自媒体第一人,黄渊普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而言,O2O是唯一出路。张波先生,是中国O2O的观察者、体验者、思考者和践行者。他的书也许不是真理,但在一步步向真理逼近。
——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企业
管理升级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张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O2O,但是O2O真正的抓力和触点在哪里?谁看得远、想得深、做得实,却是有一些讲究。从理论体系到实战和实操,张波老师的O2OPark,用自己实践成果中总结的“触点场景”,对O2O之路进行了一个清澈完整的理论构建,给出了具体工具,明确了操作规则。无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者,还是面临转型企业的掌舵者,还是一片茫然的一线执行者,认真阅读本书,必有获益。你见与不见,移动互联网时代O2O商业环境都在那里,你行与不行,商业规则重构的显性与隐性潮流正在席卷而来。
——湖北科技学院教师、学习型中国杂志社副社长,陈学军(咸叔)
我们实践发现,O2O是个系统活儿,只是有了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通晓新时代的消费者,尤其是消费者群的习性,另外,O2O落地需要强效执行者,甚至要化用户为员工,让自组织参与到整个模式构建上来,这样一组完整的链条共同促进了O2O的落地,而真正想把这组链条说清楚,非一般人所能及,所幸,张波先生用他丰富的阅历和实力,通过简单有效的27堂课给我们呈现了O2O链条的落地之美,业界良心啊!
——自组织社群评论家,陈菜根
作者其它作品
modo印象:视觉表现专业技法
- ¥128.00
- ¥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