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なぜマッキンゼーの人は年俸1億円でも辞めるのか

编辑推荐
从消极无用的大学生,到26岁就任麦肯锡最年轻的项目经理,再到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什么改变了这个曾经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
大学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在30岁就成为公司法人。那时的我,认为创业家都出生于创业世家。从初中的时候开始,我就梦想着“在一流公司工作”。一心想成为工薪阶层的我,为何最终会想一起创建风险投资公司呢?原因就是我在麦肯锡工作的8年里学到的东西。在那里,我不仅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从身边的同事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价值观,即一定要舍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给国家乃至世界带来影响。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前言
引言 为何要写麦肯锡 // 1
是麦肯锡改变了我 // 2
活跃于世界各地的麦肯锡人 // 6
为何麦肯锡志士辈出 // 15
当今日本人的需求 // 18
第1章 与“战略”正面相遇 // 19
从海边的推销困境中学到的营销战略 // 20
和麦肯锡的相遇 // 26
直到获得麦肯锡的内定 // 32
应届毕业生该成为经营顾问吗 // 51
第2章 士官训练学校——麦肯锡 // 57
因“Up or Out”而畏缩不前 // 58
获得罗杰·克莱因奖 // 63
得救于项目公开募集制度 // 76
反馈加速成长 // 81
第3章 从争论出发 // 89
问题和争论的不同 // 91
初次理解争论含义的瞬间 // 97
前言
当东洋经济新闻社的清末真司先生提议我写关于我在麦肯锡的工作经验时,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
我现在是购鞋网站LOCONDO所属的JADE株式会社的董事长,为什么我写的是麦肯锡而不是购鞋网站呢?我想,无论是我们公司的客户、职员、股东,还是麦肯锡的现任职员,可能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同时,我自己也不会仅仅因为这本书可能畅销就想出版。
我之所以要执笔写下我在麦肯锡的这段自我改变,是因为觉得很有必要与大家分享(麦肯锡的)“冲击志向”这段人生经历。可以说,我现在所掌握的一切都是麦肯锡教给我的。它不仅让我学会了麦肯锡式的思维方式,更让我立志要将这种“冲击”引入日本。大学时,无论是学习、社团活动还是打工,我都不曾全身心投入,是一个极其消极的无能大学生。那时的我,只考虑个人利益,觉得建设美好国家的任务交给政治家、公司老板就行了,是个典型的没有责任心的人,是麦肯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因此,我希望能与更多的同龄人共同分享这“麦肯锡式冲击”。我们不仅要支持运动员走向世界,也要在政治、经济上勇于“冲击”,大家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变革冲击。为了实现这样的畅想,我认为很有必要把我价值观形成的切身体验记录下来。
另外,让我不安的是,在日本,麦肯锡公司一直被人们所误解。直至我写本书时,还有人指出很多年轻政治家都曾在麦肯锡就职,并毫无根据地抨击这些政治家已经被美国资本主义侵蚀。其实,麦肯锡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让日本、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直在培育能为这种改变做出贡献的人才。我希望像麦肯锡这样“单纯”的公司能越来越多,为此我想很有必要向大家讲述一下麦肯锡的实际情况。
虽然本书主要面向年轻的商业人士,但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也不无裨益。同时也希望各位前辈能通过阅读此书,知道在日本被称为“草食男”的这一代人中也不乏胸怀大志者。如果本书能够有助于变革,那我将感到无比荣幸。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书的书名很博人眼球,但纯属个人观点,同时我在成为董事之前就已从麦肯锡辞职,因此并不了解其他合伙人的实际薪酬。
2012年5月
田中裕辅
书摘
春季学期,我发奋学习,基本达到了参加MBA课程的条件,但是我无法忘记和麦肯锡的相遇所带来的冲击感。我是真心想学习吗?我难道不是想要马上工作,成为像本田先生那样的人吗?我越来越困惑。实际上,我又以读研为借口,躲避就业问题。因为一旦准备就业就必须考虑“应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从事哪类工作”等问题。
为了消除这些困惑,我按照雷曼兄弟公司F前辈的建议,决定去实习。暑假期间,我在格力高乳业的经营企划部工作。假期结束后,经前辈介绍,我在美林证券公司的债券部编制面向法人的报告,而且兼做某风险公司的营业业务。表面上我是实习生,其实不过是打工者。即便积累了这些业务经验,我仍然不知道什么样的公司适合自己。但是我发现自己喜欢工作,开始明了选择公司的关键所在:
第一,即使埋没自己,也想和聪明能干的人共事。工作选择的首要考虑是既能保证安稳的职位,又能按照我的意愿行事。但是这样很可能像“井底之蛙”一样度过一生,我讨厌井底之蛙般地过完一生。即使失败,也想在大海中搏击一下。我想在能使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工作,就像本田先生讲的那样,有时仅是和有能力的人一起工作、交谈,也会收获不小。
第二,不能想5年后、10年后自己在干什么。一旦设想将来,依我的性格一定会有“赶紧度过这5年、10年,好从事有重任的工作”的想法。这样一来,我就每天都在过着倒计时的生活,很无趣。我想,既然要做,就要认真做好每一天,挑战无法想象的无边世界。我也不喜欢为实现10年后的目标而陷入“扣分主义”的思考中,为了5年后能升为部长,在此期间不能有工作失误。我坚决不要过这样的人生,我觉得我没这种忍耐力。我相当厌恶压抑自己,战战兢兢地浪费十几年的时间,因此,我认为自己适合在这种“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无法预见前途的大公司”工作。
第三,一毕业就可以拿到高薪。日本的大公司,开始工作的10~20年,薪水会很低,此后,随着工龄的增加,工资也会提高。既要强迫自己过10年的简朴生活,又要为了多拿工资,紧抓公司不放,我不适合这种工作。从毕业时起,我就想在按业绩发工资的地方工作,于是想在随时可以辞职的状态下工作。在一桥大学,终生雇用依然非常受欢迎,我开始感觉自己是个另类。对照这些“关键”,麦肯锡能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当然外资投资银行也同样具备这些条件,而且工资比麦肯锡还高,最吸引人的是可以动用巨额资金。我在咨询外资投资银行工作的前辈时,他们都是那么自信,因此我渐渐倾向于外资投资银行。
大学三年级的冬天,就业一事开始步人正轨,我将申请书全部投向了投资银行。它们分别是美国的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美林公司、摩根大通集团,欧洲的瑞士联合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还有日本国内日兴所罗门美邦公司(花旗银行和日兴证券的合资公司),总共7家公司。虽然仅有7家公司,但需要相当大的体力。例如,参加高盛公司面试时,我依次参加了7个部门的面试。我在参加瑞士联合银行应聘考试前,要在5天内完成实习计划书的小组作业,那5天我几乎天天通宵写小组作业。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参加面试,但最后还是全军覆没。虽然通过了瑞士联合银行5天的实习,但最后却在股东面试一环落选了。2月,我所有的面试全部失败,无论我怎么样睡觉、吃药,我还是经常感到不适。就在这时,父亲笑着说道:“你不会英语,投资银行肯定不会录用你的,你还是老老实实在日企工作吧!”
“为避免将来后悔,现在就要不断向上攀登”,这是我家的家训。我将目标锁定在咨询公司,并再次燃起了斗志。
咨询公司首选麦肯锡。但是我在这种就业敏感的状态下,去麦肯锡应聘是无法成功的。考虑到这些,我把麦肯锡的考试尽可能地往后推,决定先应聘其他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的录用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书面筛选。开诚布公的谈话和学历是重点,但这并非“召集经验丰富的人才”那种肤浅的想法。作为经营顾问,在工作上不可或缺的是逻辑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