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这本《企业组织与管理制度(精)》(作者王凤彬)是其中一册。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日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逐步摆脱政府行政控制的束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商业逻辑进行了一系列经营与管理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作为反映微观经济体制变迁的重要侧面.突显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特点。本书借鉴组织与制度理论分析的视角,从大中型企业组织演变过程各阶段特征的归纳分析及典型的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案例研究中,探讨中国工商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的组织形态及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作译者
目录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
“中国企业组织与管理制度”专题研究组成员
总序
第1章 引言
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目标和构想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
第2章 中国企业组织演变的历史轨迹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中期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
新世纪以来
中国企业组织演变路径的基本特征
第3章 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的演变及其
驱动因素
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的典型演化过程
序言
研究经济,离不开对企业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众多企业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诠释中国企业成功的“神话”?答案颇多: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但又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一般的经济因素,难以对中国很多产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甚至成为新兴领先者企业的现象作出较为全面、深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说在20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业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其担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2005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的有关同志共同商讨,提出了挖掘中国企业成功奥秘的动议,提出从实证研究入手,系统总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而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以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大家达成上述共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同时有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外企业的强势冲击,造就了宝钢、华为、中远、海尔、联想、振华重工、万向等一批企业,它们汲取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业辉煌一时,昙花一现。而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微观层面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证数据和综合研究严重不足,缺乏对优秀企业成功奥妙、基本经验和管理模式的挖掘与剖析。基于案例研究的中国式管理课题,通过深入探究成功企业的成功之道,对它们的管理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使之惠及众多企业,有助于冲破目前存在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企业管理理论还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瓶颈”,对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异,照搬国外的一套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提出“中国式企业管理”这一命题,旨在探求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资源配置和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普适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怎样实现有效的融合,诠释企业成功的管理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管理学界的特殊任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伟大的时代应当产生创新的理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体现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在理论上概括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反映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且要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终能得到国际理解和认可。
这一创意提出后,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并由发改委、财政部通过国资委立项实施,名称确定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06年开始启动,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之企业案例研究、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
研究工作已历时4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企联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家机构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开展了历史传承、管理输入、改革开放等3个背景专题研究,宝钢、中兴通讯、新希望、振华重工、用友、大庆油田、青岛港、五粮液、联想、万向、招商银行、神华、云南白药等30多家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以及战略管理、创业管理、技术进步与研发管理、组织与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与品牌、人力资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等9个专题研究,为课题总报告的理论总结打下实证研究的基础。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及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式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框架及内容,确定为管理背景、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及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组成一体。
背景研究着重分析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和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启迪和提升,深入探求产生中国式管理理念的历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广泛影响。背景认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本身亦有独立的价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样本企业的选取原则是:业绩业内领先,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相对较大的资产规模和较强的实力;管理水平较高;注重社会责任。通过一批个案研究,挖掘企业成功之道,对成功原因、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独立形成研究成果,也为管理专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管理专题研究的任务是归纳比较案例研究结论的共性及特点,在9个不同领域内总结出相应的管理经验。理论研究则是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功之道及若干专题进行综合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总结、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总结出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创新地使用各种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规律,初步创建体现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管理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将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为载体,陆续与读者见面,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求管理奥秘。
2.基于管理二重性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不同,管理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还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涉及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生产经营组织的部分,理论科学的意义比较强,具有普适性;涉及生产关系,如在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却体现出强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历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精细的管理风格则产生于日本。这不是一种偶然,其中包含着地域、历史与民族特色的必然。
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积累的管理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企业正不遗余力地从中汲取营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办法,几乎全部标注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现实规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存在。它存在于将管理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而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普适性与理念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往往是企业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管理是沿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轨迹前进的
改革开放后,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面临脱胎换骨的变革。面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势,众多企业管理者既兴奋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国务院指派,袁宝华同志曾率领马洪、邓力群、孙尚清等人组成高级代表团赴日本考察经济管理。考察期间代表团发现,中国工业企业1976~1978年所面临的情形与日本企业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样处于恢复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整顿企业管理、转变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管理势在必行。代表团认为,日本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起步阶梯,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传入中国,令很多企业管理者耳目一新,纷纷效法。
媒体评论
中国企业成功发展的实践,为总结中国式企业管理提供了实践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对中国优秀企业的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帮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和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中国企业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的,不断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到规律,对进一步做长做大非常关键。企业的实际运营好比炒菜,而总结企业管理规律则是研究如何写菜谱,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地道的中国菜谱。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
对中国企业特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给予理论的说明,是对中国和世界企业界的贡献。
——上海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
书摘
2)层次重叠,分工过细,职责不清,管理重复,决策迟缓。有些事情表面上由很多科室共管,但实际上大家都不管,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甚至有权力的不负责任,有责任的没有权力,出了问题分不清谁该负责。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层次过多,信息反馈迟缓,甚至遗漏或堵塞,使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造成决策过程低效和生产经营活动失控。
3)强调条条管理,横向联系差,协调比较困难。
一些企业只强调按照公司、厂、车间、工段、班组、工人实施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协调和配合。这样在实现企业目标中很难步调一致、统一行动。
4)熟悉生产、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干部少。这是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精干化和开展强有力的经营管理的关键原因所在。
以广播电视行业的电子产品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属30多家企业共有职工4万余名,可这些企业累计仅有200名销售人员,比例不足0.5%,这与电子行业产品市场日趋饱和的形势很不适应。而一项对769家国有企业的样本调查显示,行政管理人员存在冗余的企业占46.8%,后勤人员冗余的企业占80.2%,可见我国国有企业中非直接创造价值人员的比例失调现象非常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加强企业经营能力的需要,以及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内部生产的发展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企业管理组织体制开始从低效的粗放式经营管理状态转到全面追求效率性和适应性的轨道上来。
与前期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不触动企业财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行政性“放权、让利”不同,1984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原则,试图通过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围绕这一改革目标,我国从1985年开始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推进国有企业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向市场主体转变的主要形式。“承包制”使企业在享有独立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改革中,由过去对政府和指令性计划的依赖转向了更多地依赖市场。在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生产经营的观念转变过程中,1987年我国开始以渐进方式推进的价格体制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被纳入竞争性市场中,企业之间出现了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局面。加之,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崛起,摩托罗拉、雀巢、肯德基等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等,都促进了国有企业走上面向市场与竞争的自主经营之路。与此同时,198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使企业间关系朝着集团化联合的方向发展。而沪市、深市的开市使得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建立起了联系。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正式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营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并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