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 丛书名: 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65679
- 上架时间:2014-6-6
- 出版日期:2012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9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赠品

【插图】

编辑推荐
引领未来的中国战略
政府部门如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独具特色的发展版图?
产业园区如何转型升级,有力提升园区发展的价值效益?
大型企业如何变革管理,推动创新战略以实现弯道超车?
成长型企业如何调整战略,成功实现跨越发展的长远目标?
内容简介
产业篇对集成电路、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产业趋势、未来走向做了科学的展望和预测。
应用篇对感知城市、智能电网、感知物流、感知健康、感知环保、行业企业云、公共服务云、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范畴的现状、框架、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管理篇从产业政策、区域人才、园区发展、企业转型四个层面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类园区和企业如何应对重要时期内的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案例篇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并提炼出其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
目录
推荐序一(苏波)
推荐序二(邬贺铨)
前言
产业篇
第一章集成电路产业
第一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发展概览
一、产业现状
二、产业趋势
第二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形成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分布格局
二、重点区域
第三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整体呈现“一轴一带”的分布特征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第四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一、产业整体将呈现“有聚有分,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
二、集成电路设计业将继续向产学结合紧密的区域汇聚
三、芯片制造业将向资本充裕的地区延展
四、封装测试业将加速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前言
在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与之相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依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创新来支撑、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决定》提出现阶段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担重要作用。
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从理论知识到实践验证、如何从战略思想到具体操作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撰写了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凭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跟踪研究成果以及对相关传统产业的研究积累,第一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重点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与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研究,力求为政府机构、产业园区、相关企业以及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产业现状、明晰空间布局、掌控产业与应用趋势、把握产业政策要点和制定战略发展方向提供帮助。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以产业研究、应用解读、政企管理、案例分析为主线,划分为产业篇、应用篇、管理篇和案例篇,力求以最精炼的语言透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点和精髓。
产业篇着眼于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对集成电路、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产业趋势、未来走向做了科学的展望和预测。其中产业发展概览部分,系统分析了各个细分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投资、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产业认识框架体系;区域分布特征部分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重点区域进行了研究,概括出宏观产业发展地图;重点城市发展部分针对城市、园区的产业基础、产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比对,总结各地产业发展的成功道路;空间演变趋势部分通过对现实条件与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把握,从空间布局上推断出产业演变趋势,为各地方因势利导的本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篇着眼于产业发展应用实践的剖析:对感知城市、智能电网、感知物流、感知健康、感知环保、行业企业云、公共服务云、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范畴的现状、框架、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中发展现状部分对各个新兴产业实际应用的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应用需求等几方面内容一一进行解析,理清了应用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架构部分从总体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支撑保障体系等几个维度对各类应用进行分层研究,构建了应用发展的知识体系;重点应用领域部分从流程环节和所属领域的角度对应用进行拆分,介绍了各类细分应用的发展状况,对应用发展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全面剖析。
管理篇着眼于产业发展关键举措的建言:从产业政策、区域人才、园区发展、企业转型四个层面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类园区和企业如何应对重要时期内的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中产业政策部分对各细分产业的中央政府重大政策与重点省市产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研究部分对人才发展状况、重点区域规划、规划操作要点与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逐层的剖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研究部分对园区发展状况、重点区域园区发展规划、规划操作要点与策略建议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型企业产业转型战略部分分别研究了产业发展状况、发展规划、转型模式、转型策略等内容,并对企业下一步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案例篇着眼于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的借鉴: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并提炼出其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其中案例概述部分介绍了案例的背景、环境、基础条件等具体个案的特征信息;创新特点部分针对差异化的案例指出其个性化的创新亮点,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案;借鉴价值部分从案例的个性中提取共性,得出了在产业建设与应用发展实践工作中的前沿知识,可为正在实施或准备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的政企单位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知名智库,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是国内首家系统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咨询机构,也是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产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完备的统计数据与众多的合作伙伴。赛迪顾问凭借自身在行业资源、信息技术与数据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为政府部门产业发展的决策、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实施、各地园区产业规划的制定、各领域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各金融机构投融资策略的分析献计献策,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与资源保障,致力成为中国的城市经济第一智库、企业管理第一顾问、信息化咨询第一品牌。
丛书的编写工作于2011年6月启动,期间历经总体策划、内部论证、专家研讨、稿件撰写、体系编排、审核校对、专家评审等多个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撰写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帮助。参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编写工作的还有产业界、学术界60余名专家学者,他们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成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的努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编写得到了各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支持,相关企业、行业协会提供了大量的无私帮助。
在此,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区市经信委(工信委)、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伙伴、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和业界人士,以及所有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编写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与汗水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限于时间、条件与水平,本套丛书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与各界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撰文部
2011年11月18日
序言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提出我国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工业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在于利用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所谓“转型”,就是要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所谓“升级”,就是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跃升、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跃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跃升。“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任务,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关键环节,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关键环节,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抓手,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在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当前应该着力推进以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编制落实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工信部要重点编制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产业13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为细分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与推动相关规划落实的具体方案。
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针对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推动各区域、各科研院所、各重点企业的联合、协作和创新,通过重点突破、整体联动,形成创新要素互动与优势集成,从而形成在更高层次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给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三、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研计划。结合目前国家正在抓的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促进重大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相关工作。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三网融合、物联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积极培育市场,加快重点领域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应用,以实际应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五、通过技术改造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围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装备、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大飞机及配套等重点产业链条,组织实施产业链升级改造工程,突破瓶颈制约,健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六、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行业准入管理。加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标准总体构架的研究和重要标准的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和产品的融入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七、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引导。指导各地依托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以地方相关产业的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
在此背景下,我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著述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一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了全面的阐述和展望。其对各细分产业的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对实际应用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各级政府、企业应对新形势的举措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细分产业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全书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
第一,作者阵容强大,研究有高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作者汇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业界的专家学者,对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对产业研究的视角比较深入,对产业趋势的预测科学严谨。
第二,内容视野开阔,范围有广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的产业研究、应用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领域;地域研究上包括了各个细分产业的重点区域,研究范围全面、覆盖面广。
第三,案例实际具体,分析有深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针对产业发展与实际应用给出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在创新特点与借鉴价值方面的案例剖析对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紧扣时代脉搏,对各级政府与企业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2011年11月18日
推荐序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央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或者“战役”,而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长期积极探索,并为之努力奋斗。要从战略层面上全局性地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国情找准切入点。
媒体评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苏波
本书以产业发展、应用研究、政策管理、典型案例为主干,勾勒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知识与应用体系架构,为业界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资料与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拴
同类热销商品
补单专用
- ¥1.00
- ¥0.00
- (赠品)企业财务分析(第2版..
- 华章联运专用图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