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当灵感枯竭时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心理学家为创意工作者提供的灵感配方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在国内外发表过涉及人力资源、网络心理、学习几大领域的论文20多篇,曾经参与的项目涉及宇航员选拔、诺基亚的组织改革研究等;主持过壳牌安全行为研究、青少年网络自我与生存的研究等。程博士还是:
第一个TEDx中国受邀演讲人;
第一个心理套娃投射测验和咨询工具的发明人,之前中国没有人发明过同类测验和咨询工具;
第一个提出心理学艺术化概念,并带动大量相关发明和创新的出现。
目录
序言.
心理学艺术化的FAQ
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到实在的物上
人的行为:作品中的行为剧本 2
床头阅读组合2硬加密U盘
4 二合一节水便池
4 单车与购物车
7滑板BB车
8 计谋,另一种行为脚本
人的关系:如何用创作表达关系 11
夫妻存钱罐 11
双人舞鞋 13
情侣钥匙扣 14
会离婚的过家家玩具 15
距离伸缩椅和床 17
亲密尺寸 19
亲密的裤子 19
组合时钟 20
文化里沉淀的关系物化 23
序言
由于现在心理学艺术化的作品还不多,2008年4月左右就有了总结之前相关领域案例的想法,想通过对已有案例的评点让人领悟到心理学艺术化的思想和方法,即使不能全面地了解心理学艺术化,也能从具体的作品中取得灵感和激情。
心理学艺术化中的物化直接通过物质形态来阐释思想和概念,它努力寻找的就是每个概念的物质表征,并从众多的物质表征中找到最经典的保留下来。
这就非常类似中国古代画家诗画合一的艺术追求,在理论上就是道家学派倡导的美学观——以言传意、以象传意两种方式的融合。只是跟古代绘画不同,我们更多的是在物质层面去挖掘,然后在挖掘的基础上做创造。创造出更多直指人心的物质表现形态。
当我们用心理学艺术化的思路去发现在工业设计等领域已经完成的作品时,惊讶于已经有很多设计师设计出来和心理学艺术化思路一致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来自他们对人本身的深刻反思和体验。
但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这类作品多数处于概念作品阶段,很多作品概念性的突出会导致它的适用性不能很好地得到挖掘和整理。而这种缺陷也正是心理学艺术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秉承着温故知新的选题理念,我们选择了不同水平的作品,有的作品在概念性和适用性上做得都不错,而有的作品只是其中一点突出,但无论哪种作品我们都希望通过我们的眼睛去指出它们的价值点,以及对于新创作的启示。
在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可以用从心到物、从物到心和两者联结的方法给它们做个归类,所谓从物到心的作品就是物的位置要先于心的,反之从心到物就是心的位置先于物。比如我们用灯来照明,那么这个灯的设计就一定是物为先的;而我们用灯来营造气氛的那就一定是心为先的,这时灯是可替代的,只是实现这种气氛的一个工具。
我们把所有作品分为了心出发、物出发和联结两者的方法三章。在这三章内,我们是按照概念相似性原则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以便大家按需找寻自己想看的内容,但因为心艺的物化部分还处在发展中,系统性上不能达到成型学科的水平,这只能留待以后更新完善了。
看作品的时候其实是有两个角度的,一个是客体旁观角度,一个是主体参与角度。因为是阅读过程,很多人会自然地选择客体旁观角度,这个角度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对于心理学这个相对抽象的学科就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了。很多心理学作品都需要用主体参与的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好地发现它们的创新点的价值。
比如,我们发明的心理套娃这个工具,一般人在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套娃,是装饰品或玩具,如果确定下来这个装饰品的意义解读,一般人也就不会再去深究它会有什么专业功能,而这个阶段读者用的就是客体旁观角度。而主体参与角度的读者就会尝试进行相关套娃的实践,并找寻相关信息,和相关个体或团体产生联结,像跟同事和同学讨论对这个套娃的不同认识,也就是进入了一个主体参与的角度了。
总之,心理学不是看书看懂的,只有实践加思考才能弄懂。
本书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在成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劳俊鹏参与了前期的图案选择和释义讨论,李征、安人测评公司的阳志平先生在成书上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多朋友和同学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1. 什么是心理学艺术化
心理学艺术化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追求以人为本的思考模式和表现形式。思考模式包括方法论、研究方法;而表现形式包括各种艺术载体,物质、戏剧、音乐、舞蹈。“心理学艺术化不是去科学化”,这是区别于以往艺术实践的地方。它试图找到真正能够实现两者统一的结合点,找到超越普通艺术作品的本质形态。
2. “心理学”与“艺术化”的关系
在心理学艺术化中,心理学是基础,而艺术化则是表现形式和思维模式。对于科学发现,论文和数据的呈现往往无法给人以共鸣,而艺术化的呈现则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心弦,使科学发现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打动人心。
3. 心理学艺术化的学术渊源是什么
心理学艺术化从现在反思应该有三个渊源:心理学内部的生态心理学和叙事心理学;跨学科的维果茨基流派;中国美学的意象言观。
心理学内部一直在追求一些新的视角来丰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价值,最近的新兴心理学比如生态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就是在做一个整体性和人性化的回归。心理学艺术化是顺应这个趋势而诞生的,它试图在这个回归中,发展一些概念和方法,创作一些具体的作品,让这些方法开始帮助人们思考和做研究,让这些作品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
维果茨基流派的贡献已经跨越很多学科,这个学派强调实践和工具的作用,同时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心理学艺术化秉承这个学派的思想和基本架构,在心理学实践上走出了一些新的路子,所以,应该属于这个学派下面的一个发展。
媒体评论
——丁 健 (Oliver Ding)
Swordi Studio创始人,TEDtoChina.com联合创始人
如何更好地激发创意?心理学艺术化为人们开启了新天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在实在的“物”,如哭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实在的“物”中融入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如弗洛伊德棒棒糖。众多精美的作品以及心理学家的点评,让创意工作者更能在会心一笑中理解心理学艺术化的种种“法门”。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创意工作者收藏的好书。
——阳志平
安人测评公司创始人,幸福课网站创始人
我清晰地发现了这些作品的概念阐释,它们的表达方式比一般的心理学沟通工 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这让我联想到维果茨基语义中介理论的力量感。
——Dorothy Holland
北卡罗来纳大学 人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