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年表
1985年7月,杨伟光正式受命,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
1985年9月,杨伟光提出“进一步深化电视新闻改革的措施,要求把《新闻联播》办成要闻总汇”。
1986年1月,巾央电视台头条播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当中爆炸的新闻,时长6分钟。国际新闻放头条,打破常规,受到称赞。
198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时论《破产法》的制定,中央电视台专题组播报讨论过程,受到观众欢迎。
1986年9月,中央电视台全方位报道汉城亚运会,时效快,内容多,形式活。
1987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中外记者招待会实况。
1987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文献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1987年10月,党的“卜二大”召开,巾央电视台首次通过世界通讯卫星向全球转播开幕式实况。
1988年5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8年9月,中央电视台以最快的时效报道汉城奥运会,受到欢迎。
1990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主持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报道,创造了亚运会电视报道的新纪录。
1991年12月,杨伟光升任中央电视台台长。当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27亿。他提出“扬中央台的优势,汇全国、全社会精华”的方针。
1992年春,杨伟光提出把中央电视台建设成同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世界大台。
1992年5月,中央电视台召开省级电视台台长会议,部署开办《经济信息联播》,提出巾央台为地方台服务的15条措施。
199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国际频道第四套节目,覆盖亚太地区38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中央电视台在美国芝加哥开办“北美东方卫视”。中国是第9个在美国办台的国家。
1993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大台”的基本条件和具体实施的措施。
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纪录片《望长城》。
1993年3月,中央电视台大力加强新闻板块,新闻播出次数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全天播出新闻总时长由65分钟增加到165分钟。
. 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开播。
1993年,杨伟光提出节目栏目化,栏目主持人化,敬一丹、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肖晓琳、王志、徐俐、王小丫、朱军、亚宁、周涛等“名嘴”相继涌现。
1993年9月,为庆祝中央电视台建台35周年,杨伟光主持编辑了《电视丛书》,共12册,400多万字。
1993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一村之长》等。
1993年lO月,经广电部批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划归中央电视台。
1994年3月,中央电视台同美国特纳广播系统签订合作协议,确定CNN采用中央电视台提供的新闻,转播中国重大活动。
1994年4月1目,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间创办《焦点访谈》。1995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划归中央电视台。
1995年12,杨伟光在全国少儿电视节目题材规划会上提出,实施少儿节目“六个一百”工程,即100首儿歌、100个童话、100集动画片、100集科普专题片、100集人物系列片、100集游戏节目。同时,宣布52集大型动
画片《西游记》项目启动。
1996年1月,中央电视台体育、电影、文艺、军事、农业频道正式播出。
1996年,中央电视台花8亿元人民币为转播香港L口J归仪式采购设备,其中包括两台最先进的转播车,全世界仅四台。
1996年,中央电视台组织“心连心”艺术团到井冈山、延安、大庆、北京军区等地演出。
1996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同澳大利亚第九电视台签订协议,中央电视台节目进入其有线电视系统。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开播。
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开播。
1996年5月22日,中央电视台同香港九仑有线电视签订协议,中央电视台4套节目进入香港有线电视。
1996年7月,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泛美卫星公司签订协议,租用美方4个卫星转发器,把第3套、第4套节目信号送到全球。
1996年,杨伟光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
1997年1月,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1997年3月,杨伟光当选为九届政协常委。
1997年4月,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
1997年7月21日,中央电视台同日本富士电视台签订协议,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在日本卫视频道播出。
1997年11月,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并题词“焦点访谈,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伸张正义”。
1997年,先后现场直播了香港回归、中共第十五届党代会开幕式、黄河和长江两水利工程截流,被称为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
199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大型历史电视剧《水浒传》。
199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广告和各种经营收入达45亿元,交税和上交各种资金12亿元。
1998年,中央电视台续拍《西游记》16集。
199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今日说法》、《幸运52》,播出专题片《澳门岁月》。
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战》。
1998年9月,为纪念中央电视台建台40周年,杨伟光主持编辑了《跨世纪电视丛书》,共10册,约400万字。
1998年10月,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编辑人员座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1998年,杨伟光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总结会上提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总公司建设成为跨国电视产业集团,把总公司建设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二经济支柱”。
1998年,杨伟光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逐步实行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的体制”。
1998年,中央电视台组织南方和北方抗洪救灾报道,并组织义演晚会《我们万众一心》,当晚捐献救灾款6亿多元,创下了建国以来一次性募捐的最高纪录,国务院办公厅发贺电表彰。
1999年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历史剧《雍正王朝》。
1999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太平天国城”建成,并拍摄大型历史剧《太平天国》。
1999年10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首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活动”。 2000年10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在长沙开幕。
2004年,杨伟光策划筹拍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
2007年,杨伟光策划的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完成365集的制作,并在全国热播。
2007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中心和天地人传媒联合创办《家有儿女剧场》,31个省市台播出。
通过上面这张年表,中央电视台十余年的腾飞历程人所共见。这样的辉煌背后,是准在主导?谈到央视的崛起过程,人们不能不提起央视前任台长杨伟光,他低调扎实的行事作风,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
如今的中央电视台,以新闻立台,在文化、政治、财经等各领域开设深度的专题节H,已成为中国人心巾理所当然的第一权威媒体、世界舆论界的国际一流大台。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比起广播、报纸等成熟媒体,电视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弱势媒体,而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局势的云谲波诡,也令当时的许多媒体人对新闻宣传改革把握不定。
杨伟光,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把手,带领着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媒体走过了最关键的年代。这年,他敢为人先,在许多关键性的改革机遇点上,大胆尝试,冷静决策,确立了“新闻立台”的方针;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这样关注民生、不乏尖锐的王牌栏目,让原本路线模糊的舆论界风气豁然开朗。他还在中央电视台实施了新闻宣传、广告经营、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让“主持人化”和“栏目化”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同时,积极推动中国电视走向世界。
业务上的“新闻立台”,管理上的“人才兴台”,让原本平庸的央视,在短短的七八年中成长为一个无可替代的权威媒体。这条艰险曲折的路,换一个人来走,可能会如履薄冰,处处碰壁,而杨伟光作为一个冷静的管理者、文化人,其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使其不断披荆斩棘,勇于开创新的媒体经营模式。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杨伟光和他的同事的领导下,中央电视台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媒体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传奇。二、央视大腕眼里的老台长 杨伟光离开中央电视台台长的岗位已经八个年头了,然而提到央视,提到中国电视,很多人依然满怀激情地谈论“杨伟光时代”,他对中国电视发展的影响可见一斑。2006年6月-2007年7月,笔者采访了杨伟光昔日的同事数十人,试着从央视大腕们的角度走近他们心目中的老台长杨伟光。十年前,这些“名嘴大腕”还多半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小丫头,而今他们都成了妇孺皆知的明星人物——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与杨伟光有没有关系?在这些“名嘴大腕”的心目中,杨伟光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令笔者有些惊讶的是,虽然每个央视大腕对老台长认识的侧面各有不同,可有几个关键词却在采访中频频出现:把握大局、任人唯才、鼓励创新、张扬个性。据了解,杨伟光在工作中不苟言笑,但他的镇定和宽容,却是对正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年轻人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部分访谈录音摘录如下(按采访的时间顺序):
赵忠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1985年初,我刚离开新闻播音岗位,向专题主持发展,当时一无栏目,二无团队,处在“漂泊’’状态。但是我有满腔的热忱,讴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又有许多因长期合作而结识的好同事、好朋友,他(她)们都能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探索新的节目形态。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完成的《12小时即时采访》、《看北京》、《谈宝钢》、《逛灯会》、《撞击与反射》等节目,都是主持人形态的专题新闻类节目,镜头瞄向在基层努力工作的普通人。,其中《12
小时即时采访》获全国电视专题新闻一等奖。
这些节目能成功更是因为有杨伟光的支持。一次偶遇杨伟光,他问我在忙什么。这只不过是打招呼,我就大致说了一些想法,并说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但如果没有播出的平台,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无功。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副台长,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比较低调,连他分管什么,我都不知道,实不指望他能帮我做什么。但他微笑着说了我认为石破天惊的一段话:“好,你放手做吧,只要选题好,拍得好,我看过以后,一定能播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杨伟光给了我一个“支点”。当然,我参与制作的那些节目,跟把地球撬起来毫无可比性。但人虽渺小,心底都会涌生“在地为山岳,在天为日星”的浩然之气。当年,杨伟光的支持使我顿感豪情万丈。当送节目带给他审看时,他不多言多语,只提出些微改动,就都安排播出了。对杨伟光来说,这是些陈年小事,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记住。但对我来说,做那些节目绝非可有可无,那是我从播音员向主持人过渡的关键转机,那段经历使我刻骨铭心。
汪文华(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制片人):我常常想,杨台长很了不得。中央电视台有这么多人,这么多节目,还有国家电视台宣传口径的限制,要把握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台长,工作量太大了。但杨台长特别有才华,工作游刃有余,特别轻松。他平易近人,公正、正直,又特别人性化,管理上也很有一套。杨台长特别爱护有才华的人,他培养了不少电视人,推出了不少受观众欢迎的好栏目。他做台长这些年功不可没,给我们中央电视台现在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给大家创造了不少好的条件,包括工作上的、待遇上的。
倪萍(中央电视台原著名节目主持人):我的工作不需要直接向杨台长请示,但我总觉得我的工作里面处处有杨台长的影子,总是能感觉到台长对我的信任。我曾经听说,在我34岁被破格评为高级职称的时候,有人反对说,对倪萍的提拔太快了。但杨台长说:“倪萍担当的是和赵忠祥一样的工作,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承担起这个工作,而且是没有人能取代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名额给她?”对我来说,我听了这话之后很感动,可我从来没有当着杨台长的面说过一声“谢谢”,也从来没有机会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如果现在可以和杨台长说一句话,我希望杨台长健康快乐。
李瑞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著名播音员):杨台长一开始是管新闻的,他对我们非常关心。他喜欢到各个办公室走走看看,和大家聊聊天。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加班,杨台长走了进来,问我怎么还在加班,还顺手把我写的播出笔记拿起来看了看,赞许了一下。令我想不到的是,他竞在台干部会上提起这件事,说我的业务进步非常快。他说,在台里应该提倡用心、刻苦、善于总结的专业精神。
杨台长特别重视学习,他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杨台长也爱琢磨,爱总结,不管是他写的文章还是他出的书,都能看得出他对这个专业不仅热爱,还有深度的思考。
肖晓琳(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制片人):有件事情给我印象比较深,那是在1987年。当时,我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研修班学习,作为实习生,在台里的《新闻联播》组学习。当时的《新闻联播》和现在比,无论是表现手段还是方式都要老旧一些:都是短新闻,自己没有评论,也没有深入报道。后来我就想,能不能在这个《新闻联播》里加一个很小的板块,叫做“今日谈”,针对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做些评论。我是一个实习生,人微言轻。但我还是把想法写成几页纸的报告提交给杨台长。杨台长看了后,居然亲自批示:“小肖同学的这个想法很好,不妨在栏目里试试。”这个想法沿用至今。杨台长在位的时候,我是主持人,后来我们创办《今日说法》栏目,是杨台长拍板的,从那个时候起,我算是走上了管理岗位。我的职业生涯得益于杨台长。
刘连喜(中央电视台ccTV.coM负责人):杨台长具有学者的风度,在杨台长主持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他组织编写了总结电视改革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书籍,把中央电视台的实践,把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电视
的实践,及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些都是央视崛起的重要因素。
杨台长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不分圈子,只要有能力他就用,用人所长。
崔永元(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杨台长对节目创新是十分支持的。那时候我们部还是年轻的工作人员,有热情,所以这种创新的氛围对我们是一种启发和激励。当时台里不管是政策上、资金上、人事上,对创新都给予很大支持。只要被认为是人才,进入台里是比较容易的。杨台长在任时,我觉得他挺严肃,不苟言笑,老是一本正经的。后来他不当台长,到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简称视协),我们有了更多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我又觉得杨台长是个很和善的人,没什么架子。可能在位时他需要做决策,所以比较严肃,而在生活中他是个特别好接近的人,是可以做朋友的人。
谭希松(中央电视台原广告部主任):和杨台长共事6年多的时间,我觉得他是我所见到的台长当中,胸怀最广阔,领导能力最强,改革意识最强的台长。他抓大事,不抓具体的细节。比如说广告,杨台长每年只给我们指定全年的销售任务,至于我们怎么完成不需要一一汇报,我们是哭着完成的,笑着完成的,还是跳着完成的,杨台长不会具体在意这些。所以,在杨台长手下工作,你就觉得他给了你一个舞台,至于你做哪些动作,完全凭你自己的感觉。你觉得这个动作好,健康有力,优美,那你就去做。
王利芬(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记者、制片人):杨台长说话很和蔼,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特别强,而且非常大气,战略思考非常独到。回过头来看,杨台长是特别重视节目的。节目就是产品,所以杨台长抓《焦点访谈》、抓《新闻联播》、抓《新闻调查》。
我进中央电视台是杨台长引荐的,毕竞在中央电视台这个舞台上,要比在其他职业领域里见的人、见的事、锻炼的机会多,所以我对他非常感激。而我的职业背景和对事业的执著,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那个时候奠定基础的。
时间(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杨台长用人的标准是任人唯贤。因为他要改革,要发展,能力是第一位的。比如我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杨台长的扶持,可能就得不到重用。杨台长也是一个很有成效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电视台的发展是快速的,翻番似的。
王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制片人):印象比较深的是杨台长提出服务概念。当部门与部门发生矛盾的时候,杨台长说过,要有服务的概念,各个部门都是为一线服务的。
杨台长也很有开拓性,改革步伐很大,是一个很出色的管理者、一个出色的改革家。我觉得他有很多想法,但我却不知道在那个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杨台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的想法,有那么多和同龄人不一样的东西。上呈下达,游刃有余,新招迭出,让中央电视台充满活力。这是需要勇气的,是要有本事的。
李挺(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老杨用人不拘一格,更不保守,大刀阔斧,按劳分配,能上能下,是“活水”;一个报酬制度,一个人事制度,"-3时也只有老杨有这个胆,敢在这两个领域突破。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在任期内凝聚那么多的人来发挥积极性、主动创造、推动电视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原因。
香港回归的报道是一个动态的重要事件,这里面有可预知的事件又有不可预知的事件,老杨把它叫做多点动态直播。这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跨区域直播,当时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前方香港的,一部分是后方我参与的。在北京的大型活动,有天安门的庆祝活动,还有人民大会堂的活动;有全国8个大城市的庆祝活动,还有世界各地的庆祝活动,都是现场直播。那个时候有这样的大举动,这样的大手笔,是老杨的个性所致,他很有气魄,对新东西的追求也很强烈。